2月7日晴
梦想成真!继2018年平昌冬奥会、2019年阿布扎比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2019年明斯克欧洲运动会,我第四次服务国际大型赛事,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城市志愿者,在家门口实现了自己的冬奥志愿者梦。
我利用春节假期和年假的时间,在2022张家口媒体接待站服务国内外媒体,对接国内媒体需求。可以说,这是一份真正“专业对口”的志愿服务工作。
作为《中国交通报》记者,对交通运输保障工作最为关注,所以我跟着“同事”韩秋生体验了一次接送站工作。
一大早,我吃过早饭、做完核酸,在酒店门口等待秋生一同出发。见到秋生,我才第一次对上号,眼前这个一米八的小伙子,就是除夕夜包饺子的男生里手脚最麻利的志愿者之一。
秋生在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读大三,与他一起的其他6名志愿者都是同校学生,他们已经服务了120多位记者。“我们几个都是有力气的男生,毕竟要帮记者们搬行李,而且免不了起早贪黑去接待站,女孩子不好做这些工作。”秋生一边介绍,一边带着我走上停在门口的中巴。
在我与秋生见面前,他早已与预约服务组、交通运输保障组、媒体服务组做好沟通对接,准确掌握媒体记者抵离时间、出行方式、用车计划等,安排配置合适的车辆进行接送站服务,并提前电话沟通确认行程。秋生补充道:“记者来或者走都会提前通知我们,对于决定临时抵离的记者,我们和司机师傅随时待命、随叫随到。”
接待站距离张家口站只有约4公里,车程大约10分钟,我们把两位记者送到火车站,然后径直走到地下一层,等待10时46分到达的另一拔记者。
今天张家口的室外温度是零下7摄氏度,地下一层的体感温度更低。时刻表上显示火车晚点15分钟到达,此刻距离记者到达还有半小时时间。
接站口面对的通道有股股穿堂风吹过,站了没几分钟脸就冻得生疼,于是我默默走到了旁边的柱子后避风。秋生却站得笔直,举着写有“2022张家口媒体接待站”的指示牌静静等待,冷的时候就短暂地跺跺脚、搓搓手,再继续把牌子举起。
“等待”是他们工作的常态。
“每次接站,我们都会早早来到高铁站的出站口或机场的出舱口,为的是让记者们一落地就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秋生笑着说,“就像自己回家一样,一出站看到有亲人,就会觉得亲切。我想如果在一个陌生城市,这种感觉可能会更有温度吧。”
微笑招手、自我介绍、接过行李,引导记者检查核酸检测报告、绿码和行程码……这些流程,秋生已经再熟悉不过。把记者送到酒店,下一位媒体接待及日常服务组的志愿者就会接过服务的“接力棒”。一棒棒传递,志愿服务流程紧紧相连,让媒体接待站的工作顺滑地运转起来。
工作结束后,我把脖带上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服务队徽章送给了秋生,这不仅是对他志愿工作的认可,也是志愿服务友谊的延续。“我每天都会戴着这枚徽章,我也会永远记得这次志愿服务,能够服务冬奥是一件值得一辈子骄傲的事情。”
在媒体接待站,像我与秋生一样的城市志愿者共有41名,我们的服务范围涵盖了交通运输保障、媒体注册报到、国内外媒体需求、采访线等全方面内容。我们就像是蒲公英,风把我们带向期许中的高处,也会把我们放在神秘莫测的他处。但是无论去到哪里,我们都可以播种希望。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