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青岛辽宁路133号挂出了一块牌匾——青岛无轨电车筹备处。64年间,2路、5路、30路的“大辫子”无轨电车,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也承载了几代青岛人美好的回忆。而如今隶属于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市北巴士公司的电车供电所,则是保障无轨电车运行的幕后英雄。由于工作大多在夜间进行,电车供电所大修班组被称为“夜鹰班”,他们六十载如一日维系着电车的“生命线”,确保市民顺利出行。而今年的除夕夜,是“夜鹰班”第六十四次在高空中迎接新春的到来。
昼伏夜出全年风雨无阻
穿上工作服,登上高车,系上安全绳……1月21日除夕夜,临近午夜12时,随着轰鸣的作业高车缓缓升起,大修班班长于延国和四名电车线网工开始对电车线网进行巡检,这是他们迎接新年的方式。
如今,负责岛城电车线网检修工作的共有33人,四至五人为一组,进行轮班制,每天白天主要进行临时故障的修理。每天凌晨零时以后,就要巡视全长28.2公里的电车线网。“白天电车要运行,每次巡查和检修线路,都必须等最后一辆电车回到终点站才能进行。”于延国介绍,为了不影响白天车辆正常通行,线网巡检只能在末班电车发出后和首班车发车前的5个小时内进行,时间短、任务急,巡检作业的工作强度并不低。
于延国笑称,冬日施工,线网工们面对的是“冰与火”的考验,“上半身热气腾腾,腿脚却冻成了冰棍儿。”冬夜温度直达零下,寒风凛冽,厚棉服、绝缘棉鞋、棉手套……即便装备齐全,站在5米高的升降机上,膝盖以下也会冻得都没了知觉,大家时不时要跺脚驱寒,一刻不停地忙碌让他们在寒风中出了一身热汗,寒风一吹领口都凝结了一层白霜。
因为工作时间大多是在夜间,“夜鹰班”班组人员的作息早已日夜颠倒。“最晚的一班车是5路电车,等末班车结束运行回到场站基本就是凌晨零时了。”于延国说。线网停电后,一台抢修车载着四五名工人开始作业。他们沿电车线一路巡查,其中两三名工作人员站在升降机上,利用强光手电查看线网情况。线网巡查共分八个大项百余类小项,包括合线器、夹板、单臂梁、螺丝等项目进行检查。每当发现有破损或接触不良的地方,线网工便大声通知司机停车,开始检修作业。就这样,他们站在面积3平方米的升降台上,一年365夜风雨无阻。
安全是他们最好的新年礼物
抢修班类似120急救中心的急救医生,平时在单位待命,遇到突发情况就需要立即出动。“3分钟,抢修车必须开动上路,10分钟要到达现场。”无轨电车与其他汽车相比拥有特殊之处,在于无轨电车需要借助两条集电杆搭在高压线网上提供运行动力,因此保证电车运行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架空线网的安全。春运期间,出行客流日益增多,再加上冬季雨雪低温天气较多,各种电网突发情况层出不穷,电车线网工们承担的任务愈加艰巨。
于延国说,比起个人,线网工们往往更担心线网挨冷受冻。电车每天运行,“大辫子”一直接触线网,时间一长容易留下暗伤,严重时甚至会有破火现象,尤其冬季气温大幅度“跳水”,极易造成裸露在户外、受力较大的电车接触线在长期使用磨损后受低温收缩影响发生触线断线的事故,对道路交通安全埋下隐患。“此外,积雪堆积在线网上极易发生线网事故,所以一到雨雪寒潮天气,我们都要在日常巡查项目基础上增加专项巡查。”于延国说,“越是恶劣的天气,越应该把工作做实做细,这样心里才感到踏实。”
虽然每天都会进行检修作业,但开工前,于延国还是会反复叮嘱工友们注意安全。“注意安全”,一句普通而温暖的话,是于延国对工友们的牵挂。“线网本身就是高压电,晚上虽然车少,但我们还得防备酒驾等突发情况,所以作业时必须大声吆喝。”日复一日,无论雨雪,默默工作在深夜街头,28公里的巡检,筑成了一道防护线。工友们安全、线网安全、乘客出行安全——对“夜鹰班”来说,这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编辑:吕甜甜
审核: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