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交通好故事(一):养护医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讲好交通故事,传播交通好声音,树立交通好形象,巩固活动成果,近日《中国交通报》特开设“交通强国好故事”专栏,用此宣传本次获得重要奖项的故事事迹,展示宣讲人员风采、分享故事创作背景。最后集结成专题,利用中国交通报融媒体广泛传播,并印刷成册,送至重大活动上现场宣传。以期共同为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凝神聚力。
所属单位:中公高科养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获奖作品:《养护医生》
所获荣誉:年度最佳交通故事
故事背景
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设备,是开展国家干线公路网技术状况监测,助力我国公路网高效运维的高新科技产品。该设备融合高精度数字化采集与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正常车速下多维度路况指标的同步无损快速检测。在中公高科连续承担国家干线公路网技术状况监测重任14年的时间里,该设备与中公高科人一道奔赴山海,足迹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监测里程近40万公里。
基于该设备的研发应用,中公高科构建了公路技术状况检测评定指标,助力了公路技术状况检测评定行业标准体系的形成,并通过科学的处理方法积累了丰富的路况大数据,搭建了客观准确的养护决策体系。“公路养护关键技术及系列装备的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众多“养护医生”奋斗的成果。故事中,无论是老潘,还是新时代博士团队,技术不断更迭,神却一脉相承。他们为祖国公路“把脉问诊”,无问西东。
精彩回顾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公路纵横交错,宛如大地之脉,贯通南北,交会东西。每一条道路的顺畅与安全,都离不开一群公路的守护者。他们以精准的检测为手段,以科学的分析为依据,如同医生,细心诊断着每一条公路的“健康状况”。上世纪80年代,我国公路养护快速检测技术尚处于萌芽阶段。养护工作人员不得不肩扛手提着检测仪器,一步一量地细致测量,以完成基础的路况调研工作。传统的检测方法效率低下,耗时冗长。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技术的全面发展,公路规模开始快速增长,更新公路检测技术迫在眉睫。老一辈养护人潘玉利博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没有检测车,我们自己造!没有系统,我们自己做!没有标准,我们自己建!国外能有的,中国养路人一定能做到!”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潘玉利多次远赴海外考察学习,将国外先进的理念与技术精髓引入中国,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良与创新。
在数十载春秋里,潘玉利不仅勤勉尽责于日常养护工作,更将满腔热血投入到公路养护管理系统的研究中。终于,他带领团队成功构建了我国首个公路养护管理系统(CPMS),并自主研发出国内首套路况快速巡查设备CiCS。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极大提升了我国公路养护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及巡查效率,为公路养护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活力。
进入新时代,中公高科的博士团队接过了老潘的接力棒。他们从数据采集的源头做起,历经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直至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养护决策方案。他们深刻认识到,要真正破解我国公路养护领域的难题,关键在于构建一套根植于中国国情、符合本土特色的养护决策体系。敢于走新路,才有新路走。他们深入研究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创新研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路养护决策体系。
当西藏被正式纳入国家公路网技术状况监测范围,博士团队迅速响应,为西藏的公路开展了一场全面而细致的“健康检查”。他们勇攀高海拔公路之巅,不仅要克服身体上的不适,还要应对检测设备因高海拔导致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深厚的专业技术积累,他们逐一攻克了技术难关,确保了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他们的身影成为雪域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博士团队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博士加入了养护医生团队,老一辈养护人的精神代代相传。他们让多维多源数据“开口”讲出更动听的公路养护科学决策故事,也让老百姓脚下的道路更加畅安舒美。他们不仅在国内广泛推广和应用了养护科学决策技术,更将这一技术成果拓展至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彰显中国养护技术实力的闪亮名片。他们的努力不仅促进了国内公路养护水平的提升,更为国际公路养护领域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编辑:张博程
审核: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