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讲好交通故事,传播交通好声音,树立交通好形象,巩固活动成果,近日《中国交通报》特开设“交通强国好故事”专栏,用此宣传本次获得重要奖项的故事事迹,展示宣讲人员风采、分享故事创作背景。最后集结成专题,利用中国交通报融媒体广泛传播,并印刷成册,送至重大活动上现场宣传。以期共同为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凝神聚力。
所属单位: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获奖作品:《一生一世一路行》
所获荣誉:十佳交通故事
故事背景
大国工程一朝成,湾区气象日日新。深中通道建成通车,让深圳、中山之间的车程由此前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内。截至10月25日,深中通道累计车流量突破1000万辆次。
在超级工程背后的众多智囊团中,北京交科设计院承担起交通工程设计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智慧力量。该项目实施以来,北京交科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可根据环境温度、车流状况变换色彩的全彩景观灯带,在管廊上空灵活穿行的智能巡检机器人……一幕幕智慧场景,是北京交科设计院为深中通道谋划智慧应用体系的生动体现,而超级工程背后更少不了交通人的精神引领。
故事提到的工程师霍洁是北京交科设计院深中通道交通工程设计项目负责人,更是“智慧深中”的重要执笔者之一,他曾深度参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建设,在两个项目部分别度过了7年、8年。其间,他错过了女儿由牙牙学语到亭亭玉立的无数个瞬间,却见证了让粤港澳三地心手相牵的伟大工程由蓝图到落成。霍洁是北京交科人的代表,更是参与建设深中通道广大交通人的缩影。
精彩回顾
“你知道‘1314’是什么吗?”
“对我们来说,那是交通人所追求的一生一世一路行。”
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集群工程。而“1314”的智慧架构,正是驱动这一庞大身躯的智慧大脑,“1314”的建设赋予道路灵魂,架起了路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当车驶入深中隧道,道路两侧景观灯带流光溢彩,灯光伴随温度和车流自动调整出舒适的色彩,使驾驶更加安全;侧壁上智能巡检机器人在轨道上飞速划过。这就是智慧深中通道的一幕幕缩影,这就是北京交科人创造的“1314”的具体体现。
这是一座可以“呼吸”的海底隧道,海底沉管隧道的“呼吸气管”就是位于隧道左右洞中间的排烟通道,但双向六车道的隧道宽度已经是侧向排烟方式的极限。杨秀军是这个庞大“呼吸系统”的总设计师,早在进行港珠澳大桥的排烟设计时,他就已经预感到这一限制。而深中通道的隧道宽度是双向八车道,摆在他面前的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交通人就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于是,深中通道的一项重要发明诞生了,北京交科人创造性地设计了横向排烟装置,成功将侧向排烟转换成了顶部排烟,大大缩短了排烟距离,使排烟效率提升42%。看着上升的烟气转过优美的弧度,快速钻入排烟口,他们禁不住呐喊:“我们做到了!”
伶仃长龙欲点睛,万千工匠不能停。2010年,工程师霍洁的女儿刚出生,而他却进驻港珠澳大桥一干就是7年。如今女儿已经升入初中,成绩优异的她被安排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孩子的成长一直是霍洁最在意的,为此他特意请了假,要见证这重要的时刻。但突如其来要求的重要会议,项目负责人霍洁不能缺席。他拨通了女儿的电话,电话这头是父亲的愧疚,铁打的交通人哽咽了,而电话那头却传来女儿的安慰:“爸爸别难过,你是我的骄傲!深中通道通车的时候,我和妈妈去看你!”一句简单的话语,浸润在铁汉子的心田。
一路走来,北京交科人用汗水与泪水为深中通道献上智慧的“1314”。面向未来,北京交科人步伐坚定,矢志为实现交通强国付出美好的一生一世。
编辑:张博程
审核: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