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讲好交通故事,传播交通好声音,树立交通好形象,巩固活动成果,近日《中国交通报》特开设“交通强国好故事”专栏,用此宣传本次获得重要奖项的故事事迹,展示宣讲人员风采、分享故事创作背景。最后集结成专题,利用中国交通报融媒体广泛传播,并印刷成册,送至重大活动上现场宣传。以期共同为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凝神聚力。
所属单位:甘肃省交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获奖作品:《赓续八棵树精神 当好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的铺路石》
所获荣誉:百强好故事
故事背景:
“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既是甘肃交通人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也是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更是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跨越70年,“八棵树精神”在一代代公路人之间传承。
2022年2月18日,甘肃省交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甘肃交投)承建的331国道大霍项目在马鬃山开工建设。这条路是连接甘、新、蒙三省区的重要通道,是一条加快“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三省区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区域旅游和矿产资源开发的大漠“天路”。马鬃山气候恶劣,夏季干热短促,冬季寒冷漫长,常年刮着六到七级大风,在这样的条件下,修出一条高品质、高质量的绿色公路,尤为艰辛。
甘肃交投人启晨曦、承暮霭,战严寒、斗酷暑,用实际行动践行“八棵树精神”,仅用两年的时间,大霍公路宛如巨龙蜿蜒,一路向远。
精彩回顾:
这里地域广阔,自然环境恶劣,但这里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矿产资源和风力优势明显,修建好大霍公路项目意义重大。
2021年12月,大霍项目办主任李善英带领8名同事乘车10多个小时,辗转1000多公里,从甘肃兰州抵达项目驻地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镇。
初到马鬃山,时值隆冬,零下40多摄氏度的低温,开水倒在地上立马就结成了冰。这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全年5级以上大风就有200多天。去之前,队员们对当地的恶劣环境做好了思想准备,但真的到了现场,才发现想得还是太简单了。
全线120多公里的路,有50多公里在大山深处。地上裸露的石片跟开了刃的刀一样锋利,车辆根本进不去,队员们只能背着锅盔和开水徒步进山。尽管他们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严严实实,但走在戈壁滩上仍然感觉到寒风往骨头缝里钻,七八级的大风卷着沙子打在脸上,就像小刀在脸上划。几天过后,队员们有的冻肿了一圈,有的脸上皴了厚厚的一层痂。
“寒冷只是项目给我们的‘开胃菜’,真正的‘硬菜’还在后面呢。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做好前期工作,项目要抓紧开工,留给我们的时间可不多啊。”李善英说。
除了寒冷刺骨的风,水源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马鬃山全年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只有8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仅有的饮用水因为含碱度太高,口感苦涩。
生活用水可以克服,但施工用水成了队员们的一大难题,最近的水源也在百公里以外。李善英激励大家说道:“我们得想办法解决水源问题,沿施工路线向两侧开展‘地毯式’排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途跋涉、多处勘察,队员们终于找到了两处水源地,基本解决了施工用水问题。克服自然环境的重重考验,项目办一行人专心研究技术问题。
这里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夏季干热,冬季寒冷,半刚性基层干缩和温缩引起的沥青路面开裂等问题严重。针对这个问题,项目办团队多方考察调研,积极参加“甘肃省绿色智慧公路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课题研究,最终确定在大霍项目铺筑固废基胶凝材料。
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固废基胶凝材料在养生14天后,钻芯完整且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同时,与传统水稳路段同条件试验对比,35天后固废基胶凝材料路段较水稳路段裂缝平均降低44.3%,贯通裂缝降低60.9%,试验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样一来,既解决项目材料短缺问题,又能保障公路品质。
大霍项目全线有100公里使用了固废基胶凝材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万多吨。同时,队员们边施工边探索,项目大力推广应用盐渍土路基防盐隔盐技术、振动拌缸拌和、路面全幅摊铺、一布一模+滴管养生等“四新”技术,不断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努力打造绿色大霍、品质大霍。
长龙贯瀚海,通途达未来。走进时一片荒芜,走出时一片坦途。经过数千名建设者600多个日夜接续奋战,2023年11月6日,大霍项目终于顺利通过交工验收。
伴狂风而行、披黄沙而归,与烈日共舞、随严寒同眠,甘肃交投人像红柳扎根戈壁,踏实笃行、积极进取,在戈壁滩上绘就了大霍长虹。他们又如梭梭树迎风而起,艰苦奋斗、顽强斗争,于无声处响起强劲脉搏。
编辑:熊婷婷
审核:庄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