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道路和桥隧服务中心:让城市隧道亮起来

2024-12-24 16:31:06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寇娇 -标准+

隧道,承载着城市文化、历史和自然风貌。近年来,济南市道路和桥隧服务中心(简称济南道桥)坚持以“桥渐变化隧越静好”文化品牌为引领,在隧道建设和改造提升过程中,遵循“因地制宜、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原则,秉持“泉城特色、和而不同、一路一景、一隧一策”的理念,创新养护模式,巧妙融合济南“山泉湖河城”的自然景观,让隧道成为彰显城市文化的闪亮名片。改造提升后的隧道在安全性、景观性、驾乘舒适性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最美城市隧道群融入亮丽的城市景观,隧道环境更加“明亮”,提升了市民通行体验,“泉城蓝、星空顶”成为美丽风景线。

以“新”赋能 隧道环境更明亮

古有大禹治水,为民丹心世代相传。济南道桥秉持大禹治水“因势利导”的理念,勇担开元隧道综合提升改造这一重担,完成了山东省内病害治理难度最大、改造内容最丰富的城市隧道修缮改造工程,为济南市民提供了良好的通行保障。

开元隧道是济南首座市政隧道,山体地质结构极为复杂。济南道桥首次提出“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治理原则,形成了洞外“盖被”、洞内“打伞”的治理方式。隧道洞外“盖被”,指对山体裂隙发达、汇水集中区域,铺设黏土涵养层,减缓降水地表下渗速度。隧道洞内“打伞”,指采用衬砌切槽主动减压、施工缝改造、局部注浆封堵等综合措施,疏通隧道“毛细血管”,有效解决社会关注度高的渗漏水难题。

隧道结构安全稳定关乎市民通行安全。济南道桥通过“搭支架”“贴绷带”等方式精准施策。以“搭支架”的方式强隧道筋骨,针对劣损严重衬砌,业内首次应用超强混凝土(UHPC)半套拱加固成套技术,实现了缩短施工工期,大大节省财政资金,有效提升结构安全冗余度。以“贴绷带”的方式治隧道碎裂,针对隧道衬砌砼碎裂病害,因地制宜采用低压注射修补、铺设碳纤维布、粘贴钢带等方式进行补强,显著提升隧道安全系数。

隧道照明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济南道桥通过“智能化”灯光改造,通行环境既提升照明又节能降耗。济南道桥将超出设计年限、光衰严重的高压钠灯更换为LED平板灯,亮度增强,能耗预计降低23%以上。建立并完善隧道照明控制系统,实现“平峰、高峰、深夜”3种模式自动切换,预计节省电费36%以上。在老虎洞山隧道、石房峪山隧道改造提升过程中,利用附属设施可用空间建设分布式光伏。光伏发电直接用于隧道供电,大大降低发电设备建设成本,能够满足隧道八分之一的用电需求,促进了交通运输领域与新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在济南城市隧道实现了多场景的智慧化应用和升级,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提升了市民出行的幸福感。济南道桥建成隧道管理的“智慧大脑”,首创“1+3+N”的管养模式,增设健康监测系统,建设综合服务管控云平台,通过设置防雪除冰模式、交通事故模式、节假日模式等,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探索应用无人机巡检、机器人智能清淤、自动巡检等多种场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以人为本 市民心中更敞亮

开元隧道单洞长约1500米,是贯穿济南城区东西主通道之一。按照现行规范,长隧道禁止非机动车通行,但绕行需多走3公里,市民通行需求迫切,国内此前没有解禁先例。

为满足市民隧道通行需求,济南道桥秉持为民初心,给出了长隧道非机动车通行难题的独特破题之道。成立专项课题组,开展可行性研究论证,通过加宽检修道、增设钢护栏、改造通风消防设施等,实现经检测评估后保障非机动车安全通行。机动车、非机动车各行其道,非机动车节省绕行时间25分钟以上。开元隧道成为国内首条可通行非机动车的单洞长隧道,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济南道桥聚焦隧道噪声等市民“急难愁盼”问题,采取“白改黑”方式铺设高弹高粘沥青,对隧道路面进行吸音降噪;在隧道侧壁加装吸音装饰板,隧道洞口加装棚洞式声屏障,增加隧道消声功能,实现综合降噪5至20分贝,让市民置身繁华闹市,也能感受“隧越静好”。

在济南城市隧道群建设与改造进程中,济南道桥制定了4部地方技术标准,申报了5项省级科技项目,斩获了多项专利,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与技术方案。

此外,济南道桥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与交警、城管、消防等部门建立联勤联动工作机制,不断扩大服务出行“朋友圈”,共享隧道信息平台,共同解决服务出行难题。倡导“365天在岗 24小时在线”“出门即上岗出行即服务”的服务精神,无论暴风骤雨、风雪满天,还是是节假日和出行高峰,济南道桥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应急处置、第一时间上报信息,展现了道桥铁军服务人民的良好形象。

以文润城 城市名片更闪亮

隧道也可以是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市民们穿梭于济南的各条隧道之间,既能领略城市的烟火气息,又能见证城市的蓬勃发展。济南道桥在隧道改造过程中首次提出“城文融合”的理念,提取济南“山泉湖河城”文化元素,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泉城蓝”景观长廊。

隧道改造提升过程中,洞门采用真石漆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工艺,顶部喷涂蓝色防火面漆,局部设置星空灯,融入“星空顶、泉城蓝”,侧壁以象牙白装饰板为主基调,设置不同意境的装饰腰线;依托泉城“百泉争涌”“佛山倒影”“水光山色”等文化主题,结合色彩搭配增加了层次感和韵律感,展示出济南“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深厚底蕴,呈现出济南隧道从“无”到“有”再到“优”的建设发展史,体现了济南道桥人的精神气质,提升了城市软实力。

文化建设与桥隧的高质量发展相互交融、协同共进,催生出了“桥渐变化隧越静好”“守梦泉城畅行365”等特色文化品牌,在交通运输优秀文化品牌推选活动中屡获佳绩,成功实现了文化价值认同与城市发展的双重跃升,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交通运输文化建设树立了典范标杆。

济南道桥以匠心与创新,让城市隧道成为城市发展的璀璨明珠,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征程中熠熠生辉,持续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出行体验,为城市书写更绚丽的篇章。


编辑:李盈臻

审核: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