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前的今天,1949年5月25日,当日凌晨4时30分,在苏州河北岸的枪炮声中,上海江海关大楼的钟楼顶端升起了黄浦江畔第一面红旗,同时大楼上还挂出了一条30米长的巨幅标语——“欢迎人民解放军解放大上海!”庆贺鞭炮的响声与对岸的枪炮声交织成胜利的交响曲,迎接着解放军进军的匆匆步伐。这面红旗不仅是上海解放的标志,更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交上航人与城市共命运的见证。
黄浦江畔的外滩,江海关大楼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于建筑群中。这座彼时由江海关(上海海关前身)和浚浦工程总局(中交上航局前身)共同出资430万两白银筑就的地标性建筑,同周边楼宇相映成趣,与岁月对望,与时代同行。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简称中交上航局)自1928年入驻江海关大楼,百年来历经时代变迁和历史洗礼,打造航道疏浚、港口建设、生态治理等核心产业,在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出大国形象和担当作为,中交上航人也由此被誉为“航道先锋”。这些“航道先锋”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说,江海关大楼已经成为他们人生记忆的重要载体,他们以此为原点建设祖国,走向世界。
江海关大楼是企业精神具象化的图腾
立足黄浦外滩,扎根江海关大楼,“百年上航”始终是我国港口航道建设的主力军。全国劳动模范,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季岚介绍,中交上航局承建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我国水运建设史上最大的工程。作为国内港航建设领域的龙头企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交上航局就联合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大规模水文、地形勘测,为治理长江口积累了宝贵经验。自1998年起,上航局全程参与建设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二期、三期工程。2010年,全长92.2千米,通航水深12.5米的长江口航道全线贯通,打通长江口“咽喉梗阻”,大幅提升了长江中下游江海联运能力,加快了上海成为全球领先国际航运中心的步伐,极大带动了长江沿线经济的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已成为世界水运工程史上经典范例。
自2002年起,中交上航局承担了上海洋山深水港区100%陆域吹填和航道疏浚建设工程,在深海中吹砂1亿多立方米,历时15年建成世界上首个建设在外海岛屿上的离岸式集装箱码头,改写了上海没有15米深度以下深水码头、泊位的历史。中交上航局近年来正参与洋山深水港新一轮开发建设,相关项目的建成将有助于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体系布局,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航运枢纽。
耀眼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江海关大楼这一企业精神具象化的图腾。
年逾九旬的王建林老人原为中交上航局工会主席,不久前,他还在女儿们的搀扶下来到江海关大楼故地重游。他表示,刚加入中交上航局时,他还是个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到如今已经整整80个春秋过去,他人生每一个重大时刻都与江海关大楼有关。
“我清晰地记得,我是1953年2月8日加入的中国共产党,地点就是在江海关大楼6楼的会议室里。在这座大楼里,我不仅迎来了‘入党大事’,更完成了‘人生大事’。”王建林回忆说,“我1955年结婚,当时婚礼就是在江海关大楼的大礼堂里完成的。我爱人当时在浚浦局的医务室工作。婚后我们有了3个女儿,她们和当时上海海关、浚浦局的很多职工子女一样,都是在江海关大楼1楼的哺乳室里长大,都是在黄浦江畔的钟声里度过了童年。”
张祖国是参与过洋山深水港一线建设的“95后”代表,也是“洋山精神”的传承者之一。“江海关大楼见证了我和妻子的美好时刻。”张祖国表示,“2023年公司工会组织了一场集体婚礼,我和妻子一同登上了江海关大楼上的‘上海最美露台’。直面东方明珠、浦江盛景,我不禁感叹:作为中交上航人,以奋斗者的姿态参与这个美好时代的建设,何其有幸!”
一对百年挚友
即将迎来成立120周年的中交上航局和奠基100周年的江海关大楼就像一对挚友,相互扶持着走过百年。江海关大楼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帮助中交上航局在海外市场赢得商业机会、打造企业品牌。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交往中,外国政要、大使多次慕名考察中交上航局江海关大楼总部,这里已成为传承民族疏浚史、彰显海派城市精神、承载国际合作交流的城市会客厅。
今年38岁的徐太选曾常驻南美洲7年,作为海外建设者代表,多次陪同外宾参访江海关大楼。交谈之中,他和记者分享了两个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次,一家外国公司代表在沪开展商务活动,受邀到中交上航局总部所在的江海关大楼做客交流。当时中交上航局正在争取该公司的一个疏浚项目,几个月后,成功以议标的方式获得了该项目。后来再次遇到这家外国公司代表时,他才透露说:那时上航局在他们的各项评估中与几个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相差无几,正是在那次交流时,惊叹于江海关大楼的气派和历史,进而感叹中交上航局的企业底蕴和实力,让他确信,中交上航局不仅是一家具备很强竞争力的工程企业,更是上海的名片,能在外滩标志性历史文化建筑江海关大楼中设立总部,一定有能力也有担当圆满履约,这一情感判断促成了该项目的授标。”他说。
“还有一次,我们在江海关大楼接待了某个拉美国家驻沪总领事,双方在公司6楼会议室交流之后,又去了公司在9楼的会客厅。”徐太选称,“总领事当时就对上航局在江海关大楼的总部赞不绝口,称赞会客厅的阳台景观是全外滩乃至全上海最佳。没过多久,这位总领事就邀请他们驻华大使来访,之后上航局还在江海关大楼多次接待了该国访华团组,其中包括政府官员、企业和协会代表等,他们无一不对上航局江海关大楼的总部印象深刻。”他说。
顾明敏被称为“江海关大楼的时空摆渡人”,作为疏浚展示馆讲解员,她已累计带领数万名访客触摸百年疏浚史。当访客站在“外滩第一观景阳台”凭栏远眺黄浦江时,总会不约而同地问起一个问题——这家与上海同生共长的百年企业,到底是如何书写着中国基建的传奇故事?
“我的答案里藏着三代建设者的精神密码。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之一,中交上航局的成长年轮里镌刻着红色基因、绿色基因、蓝色基因。”顾明敏告诉记者,“我们疏浚的不仅是航道,更是通向世界的认知通道。每次在江海关大楼讲述企业发展史,就像捧着水晶球解读城市DNA,到9楼平台眺望现代化的陆家嘴,想象着在百年前的中国上海,正是我们的疏浚联通了世界,我们疏浚船划出的每一道航迹都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记录。很多参访的外国官员、企业高管听完讲解后都会竖起大拇指表示,‘你们,就是中国的名片’。”
面向国际的“金名片”
中交上航局是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一张“金名片”。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交上航局就积极践行“走出去”国家战略,成为第一家代表国家参与援外工程建设的中国港航企业。中交上航局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全国水运工程建造大师顾勇介绍,当时中交上航局奔赴巴林开展吹填工程,这是中国疏浚业首次进军海外市场。40余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承建百余项工程,赢得了良好国际声誉。
其中,由中交上航局承建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深水港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援外工程;巴西桑托斯港口疏浚工程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港口项目;秘鲁钱凯港是南美地区首个智慧绿色港口;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工程是该国历史上外商投资单体规模最大项目,树立了中斯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典范。
“我曾在海外工作多年,切身感受到了日益提升的中国影响力。”在徐太选看来,这不仅得益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外交政策,同时也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中交上航局一样的中国企业,在世界各地做工程、搞贸易,帮助当地发展经济、提供就业机会,比如中交上航局在拉美地区拓航道、建港口,甚至出资建医院,为当地社区和居民做了很多实事,搭建了与属地人民“心联通”。
中交上航局每年都会举办属地员工线上交流会,适时邀请优秀属地员工到上海总部交流学习,帮助当地员工成长,也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和中国企业的文化。徐太选表示:“我们在海外各国开展业务时,当地人对我们都很友好,由此开始学习中文,向往去中国看看的人也多了起来。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这些年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官员、企业来华交流、招商引资,政府和民间层面的交往以此得到进一步深化。”
在采访中,顾勇表示,一家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离不开各界的强力支持。中国疏浚行业诞生100多年来,中交上航局从未缺席,当前,中交上航局积极参与全球疏浚业正探索的将“与自然共建”疏浚理念融入疏浚的过程,紧跟时代步伐,贡献中国智慧。
编辑:张一坤
责编:蒋利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