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览成就
●沿海和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超90%
●2024年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达到1335万标箱
●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增速保持在15%以上
案例关键词·智慧平台
一网智联 打通上百个管理系统
打开网页,登录“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浙江嘉兴某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办事员小王熟练地操作起来,他要为本地一家外贸企业完成出海订舱。
“过去下单需要自己对接铁路、港口等,一笔订单下来,光单据就积累下不少,手续繁复,耗时也长。如今在平台下单,不仅操作便捷高效,发货时间和效率也更有保障。”小王介绍。
“一网智联”作为“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的核心应用,主要提供“一键订舱、一码约箱、一单报关、一站联运、一路可视”服务,打通港航、公路、铁路、航空、口岸等各类系统超百个,汇集数据超万项,数据准确率超95%。
“我们能够毫秒级提供宁波舟山港数据,100秒内反馈最新物流节点信息。不夸张地说,‘四港’云平台已成为全国物流信息数据最全、响应最快、反馈最准的平台之一。”浙江四港联动发展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大数据架构师陈喆榕对此颇为自豪。
可以说,在浙江海港,“上车了吗?到港了吗?上船了吗?”物流业“灵魂三问”已经终结。一组数据可以印证其落地效果——
平台的“智慧订舱”应用实现集卡运输、铁路订舱、海运订舱“一键操作”,效率提升50%以上;“智能箱管”应用全面汇聚空箱堆存信息,实现空箱资源统筹调拨,高效保障货主约箱需求,减少调度成本15%以上;“物流宝”应用实现全程运输节点信息“一站式”实时跟踪,较传统方式降低工作人员超70%的工作量……
依托智慧平台,宁波舟山港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服务也深受好评。“以前是‘企业跑腿’,现在是‘数据跑路’。”宁波兴港海铁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覃绍伟介绍,信息互通共享后,任务指令下达至海铁联运协同管理信息系统,一键直达相关部门,各流程实现了有机串联。
“一次委托、一口报价、一单到底、一票结算”的服务优势,让宁波舟山港单个集装箱物流成本平均降低500元。
2024年以来,宁波舟山港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交通强国专项试点任务实施,扩大海铁联运全程运输业务应用范围,目前已有15家主流船公司可签署海铁联运全程提单,业务覆盖至重庆、合肥等30条海铁联运线路。陆域经济和海域经济实现“双向奔赴”。
如今,服务“世界超市”的样板珠玉在前,更多“中国制造”正排着队,拿着“出海的号码牌”,准备大显身手。“出海找我,包妥的!”浙江海港的承诺掷地有声。
(胡锦渠 王缘)
案例关键词·一体化运营
拆除“隔心墙” 港站一体化
在广西北部湾港钦州港区集装箱码头,一辆辆集装箱卡车正有序穿梭,但它们不再需要绕行市政道路,而是直接通过一条内部通道往返于码头和铁路中心站之间。自2023年6月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与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间的物理围网被拆除后,这里便实现了“港站一体”,运转效率显著提升。
“以前从铁路卸货再到码头上船,中间要经过市政道路,堵车是常事,一趟下来怎么也要多花一两个小时。”常年在钦州港区拉货的货车司机张师傅说,“现在直接从站内开到码头,时间省下一大半,我们每天能多跑一两趟,收入也增加了。”
这一变化得益于北部湾港钦州港区实现的多式联运作业“五个一体化”,即区域一体化、海关监管一体化、业务营销一体化、信息系统一体化、生产组织一体化。
钦州港区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陆交汇的重要节点,过去铁路场站与港口码头分属不同管理系统,中间隔着物理围网和信息壁垒。“好比两个院子隔着一堵墙,货物转运得绕出去再进来,效率低、成本高。”北部湾港钦州码头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介绍。
2023年6月,这堵“墙”被彻底拆除。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与集装箱码头作业区实现了物理联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集装箱转运由“社会转运”变为港口“内部转运”。
“围网拆除不只是物理空间的整合,更是管理体制机制的深度创新。”钦州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相关单位通过合署办公、资源共享,实现了“统一组织、统一流程、统一监管、统一系统、统一标准”的五统一管理。
在物理空间整合的同时,钦州港区还搭建了港铁数据实时交互平台,在全国首次实现港口与铁路系统的实时对接。
“过去每30分钟才能同步一次数据,现在延迟不超过1分钟。”平台技术人员介绍说,“这意味着调度指令能够实时传达,车辆等待时间大幅减少。”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北港网实现铁海联运‘一站式’委托,并且对整个铁海联运进行全过程跟踪,实时掌握物流动态,就像‘物流快递’一样透明可控,不仅省时省力,也大大减少了不确定性,运输计划安排起来更加心中有数。”成都创源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运营中心总监王凤介绍。
数据显示,多式联运一体化后,钦州中心站火车装卸效率由每对12小时提升至7小时,效率提升58%。2024年,钦州中心站日均装卸量从685车提升到991车。钦州港多式联运堆场共享模式入选交通运输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场站共享典型案例,为推动港口与铁路深度融合提供了示范经验。
(韦念 莫宽文 谈圳)
案例关键词·船舶直发铁路
集装箱坐上“直达高铁”
近日,辽宁大连港集装箱码头7号泊位灯火通明。随着最后一辆满载集装箱的集卡从岸桥下驶向列车,中远海运内贸空箱首次“船舶直发铁路”作业圆满完成。大连集装箱码头公司在海铁联运业务模式上实现新跨越。
为进一步提升海运空箱发运效率,满足腹地客户用箱需求,大连集装箱码头公司协同中远海运船公司、中铁联集大连中心站开创性实践内贸空箱“船舶直发铁路”作业模式。该模式将码头泊位船舶上的集装箱直接卸到集卡上,无需落地,直达铁路中心站发运。此举省去了集装箱落场、提箱、进站等一系列中间环节,如同为中远海运内贸空箱开通了港口—铁路的直通专列。
过去,传统海铁联运模式就像一个需要多次接力的长跑比赛,每个环节都在消耗时间和成本。一个集装箱从卸船到装火车,至少需要经历3次拖车倒运、5次吊装作业才能完成,全程耗时大约6天左右。“海铁直通”新模式实现了海运与铁路的无缝对接,集装箱从货轮卸下后,就像坐上“直达高铁”,1小时内就能完成全流程转运。相比传统模式,节省了67%的运输环节和98%的等待时间,进一步降低了码头堆存、多次装卸及短倒成本。
此次“船舶直发铁路”作业模式的顺利落地,如同在渤海湾畔的深水良港与国家钢铁动脉间架起了高效协同桥梁。据了解,大连集装箱码头公司将持续深化与铁路、航运伙伴之间的战略协同,建立“船期—班列”智能匹配以及港、铁、航一体化操作平台,消除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的梗阻,打造更高效、更智能、更畅通的多式联运新引擎,助推东北海陆物流大通道建设。
(刘志彬 李师帅)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