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全国无人机培训机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24年年末的1343家激增至今年11月18日的4029家,行业监管压力骤增。近期,随着中国民用航空东北地区管理局(简称东北管理局)启动独立考试点试点工作,无人机执照“考培分离”的探索拉开序幕。
试点:“独立”属性斩断利益关联
东北管理局公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独立考试点试点方案》(简称《试点方案》)提出,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各新设一个中小型无人机操控员执照考试独立考试点。
独立考试点的“独立”体现在多个方面:申请人(社会组织、高等院校或地方企业)必须从未参与过无人机操控员培训业务;必须承诺未来不再以任何形式开展培训业务。独立考试点设立后,将面向省内培训机构提供无差别服务。
“考培分离”是此次试点的核心。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介绍,现行考试模式下,考试点资格往往与大型培训机构绑定,形成“考培一体”格局——学员在哪里参加培训,就通过哪里关联的考试点参加考试。这一模式虽然提升了持证人员的输出效率,但随着规模扩大,弊端也日益显现:考试标准执行不一、考试流程监管难以到位,导致考试质量参差不齐,“持证却不会飞”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培训机构甚至在宣传中承诺‘培训即包过’,背后可能隐藏暗箱操作空间。”该人士指出。
东三省试点则明确,考试点不能与培训业务有“瓜葛”,其资质只取决于是否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及符合标准的考试设施、人员和管理能力等,其意图非常清晰:斩断培训与考试之间的利益关联。
东三省:申请踊跃 审核从严
《试点方案》开宗明义地说明了试点目的:优化中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考试机制,探索“考培分离”路径,进一步规范考试管理。
事实上,伴随培训机构数量激增,加强考试监管、倒逼培训质量提升已成当务之急,今年以来,这一进程一直在推进中:5月,大疆退出民用无人机操控员执照考试管理服务工作;8月,业内“吹风”将控制各考试点每月考试人数并提高考试难度;9月,新增考试点申请悄然暂停;目前,全国考试点由年初的96个缩减到78个……
本次试点,东北管理局为申请期留出了3个月时间,12月31日即将截止。目前,东三省行业反应如何?记者致电吉林、大连安全监督管理局飞行标准处,相关工作人员均表示“已收到很多申请,正在按《试点方案》要求进行初审、初始评估”。
“沈阳、大连提交申请的企业、机构和院校团体等不少,但全省仅设一个独立考试点,而且申请条件其实是比较苛刻的,真正能全面满足条件的不多。”大连安全监督管理局飞行标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独立考试点的通过门槛挺高,在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中还需优中选优。他强调,试点的效果将影响着未来政策走向,必须“严格把关、慎重对待”。

业界:寄予期望 建言完善
业内人士对“考培分离”试点普遍认可并寄予期望,认为此举一旦执行到位,将显著提升执照“含金量”,确保考试是对应试人员真实能力的公正评估;同时释放市场活力,推动培训机构回归教学质量竞争。
当然,作为一项探索性举措,推行中可能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就此提出了优化建议。
《试点方案》虽规定独立考试点申请人从未参与过培训业务且今后也不开展培训业务,理论上将从制度根源上杜绝利益关联,保障考试的公平性与规范性,但北京临空国际技术研究院院长马剑指出,现实中可能存在漏洞,例如通过“马甲”机构来规避限制。他建议,可以优先鼓励交通、公安等行业管理部门主管下的驾培机构来参与,以政府为主导可以更好地体现客观、公平。
湖北省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电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晓东也认同“考培分离”对规范市场的积极意义,但结合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他认为全面推行可能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经费问题。现有“考培一体”模式的一个好处是谁运行谁承担、以考促训,而独立考试点的设备、场地、人员等运行成本高昂,仅靠考试费难以覆盖。二是人才问题。蔡晓东认为,相较于快速增长的市场,从事无人机执照考试的专业人才并不多,如何让“考培分离”做到流程科学、机制成熟,仍需不断探索。
让无人机飞得更稳,规范考试只是起点,提升质量才是未来。
编辑:周向阳
责编:晓飞
审核:姚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