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一曲溜溜的《康定情歌》,将康定唱响于大江南北,扬名海内外。
2013年12月14日,在距离康定县城30多公里的神奇雅拉神山下,在奔流不息的雅拉河边,在中石化首口高温地热井现场,看着钻至井深1847米提前完钻测试喷涌而出的蒸汽流,中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四川钻井分公司30522XN井队全队员工沸腾了,相互击掌庆贺,笑容写满脸上……
这支曾在川西会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年轻队伍,在海拔3200多米的川西高原上,在120多个日日夜夜里,面对高原反应、早晚气温温差大、冬季夜间最低气温降至零下10℃以上等困难,他们迎难而上,奋力拼搏,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乐章。
“我要尽快适应这里的环境”
金月八月,桂花飘香。当年8月20日,带着全公司的厚望与重托,一支由25人组成的30522XN井队先遣分队,经过10余个小时的巅跛,历经600余公里的长途跋涉,率先抵达DZK02井场。
刚迈进高原这片热土,小分队成员就收到一份高原特产“见面礼”,大家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气短、胸闷、头痛等缺氧症状。晚上十一点过,有一名叫王远华的员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高原反应,又吐又泻,尽管吃了药和吸氧后,还是感觉特别难受,井队立即连夜把他送往甘孜州医院进行治疗。
第二天上午,王远华就急着出院,医生建议他再观察一下,他却说:“我体质好,没事的。”返回井队后,他连水也没顾得上喝一口,就投入到井队忙碌的设备安装中。
井队领导考虑到王远华的年龄和身体情况,叫他多休息,如果身体不能适应,就调回川西平原去工作。他说:“我的身体经过治疗,已经感觉好多了,我要尽快适应这里的高原环境,与兄弟们一起努力工作。”
当年8月22日,井队钻井设备进入安装高峰期,由于高强度作业,当天就有6名员工感觉身体不适应,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大家一直坚持工作,只是把症状给驾驶员说了,委托他去医院取药回来吃。随着队医的到来,大家均配了一点预防性的药来吃,渐渐适应了这里的高原环境。
“等完钻了,我再去检查身体”
当年9月4日,康定地区那年第一场雪早早降临,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飘落下来,把井场装扮成了一个白色的世界,这对于长年在川西平原施工的队员而言,有些诧异。
“施工的是中石化首口高温地热井”,井队长叶飞深深知道自己肩上的重担。为提前完成工期,导管钻完后,他就带领着全队员工争分夺秒,冒雪安装防喷管线、挖基墩……仅用了3天多时间,就实现了一开开钻。
面对该井无邻井参考资料的状况,为优质高效建成这口井,施工前,井队长叶飞虚心向远在肯尼亚施工过地热井的同学请教,同时与技术人员一道调研大量地热井资料,为这口井的钻头选型 、钻井参数制定、物资贮备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也就在一开刚开钻不久,叶队长经常发觉自己肚子痛,以为自己是水土不服,也没在意,实在疼痛难忍,就去就医院拿点药或输点液缓减一下。有时痛起来,连饭都吃不下,看到这种情形,大伙都特心痛,一致建议他到大医院去系统检查一下,他却说:“这口井是重点井,地质条件复杂,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等完钻了我再回去好好检查一下身体。”
“9月14日,由于高原恶劣的气候,原本运转正常的转盘突然出现了问题,我们队立即在当地租一台吊车抢换备用的转盘,叶队长与大伙一起进行安装,直到凌晨2点恢复正常,他这才安心的去休息。”井队一位员工这样说道。
随着时间推移和超负荷的工作,叶队长的病情逐渐加重,一直拖到一开中完,他才利用生产间隙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做了一次全面检查,最后确诊为胃溃疡。可没几天,待到病情稍有所好转,他又匆匆赶回井队,全身心投入到井队的施工当中。
井队的“勤务兵”
进入冬季后,康定地区的气温急剧下降,早晚温差越来越大。生活区的水管线水龙头冻裂,卫生间的下水道管线损坏非常频繁。生活上的这些琐事,井队党支部书记李军就一个人完全承揽。哪里出现了问题,哪里第一时间就有他。
冬天的康定,夜间气温最低达零下12~14℃,时常下雪。一夜之间,生活区的走道就会堆积很厚的雪。
李军是个细心人。每天清晨,他总是趁大家未起床前,把走道上的积雪打扫得干干净净,并随时提醒大家在走道上要注意防滑。他说:“生怕员工早上起来摔倒。”
当年12月初,井队食堂有一名员工生病回家调养,而炊事班长家里又有急事必须回去处理。那几天,食堂工作人员严重缺员,他又承担了炊事员的工作,洗菜、切菜、炒菜……大家都戏称他为“万金油”。
李军说:“员工吃好了,心情愉快,工作精力充沛,安全工作也有保障,我累点也是值得的。”
编辑:四川频道01
责编:四川频道06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