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通

客户端

成都“小改造+大建设” 城市路网承载能力全面提升

2025-11-06 15:27:02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黄莉峥 周琪 徐航 -标准+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关乎民生福祉与发展活力。2024年10月以来,四川省成都市建立市、区两级治堵协作机制,推动治堵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实现交通拥堵状况“高峰基本可控,平峰逐步缓解”。截至目前,已发布的三批次任务清单共372项治理任务已完成248项,释放车道132条,优化公交站点(线路)60处(条),华西医院、四川大学、武侯祠大街等点位治理成效明显。

聚焦具体问题 破解出行痛点

聚焦群众反映最集中的“上学堵、就医堵、停车难”等具体问题,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部门开展专题走访调研、组织市民参与活动,深入了解拥堵成因,通过实施“一点一策”专项治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

针对校园周边“潮汐式”交通拥堵难题,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交通管理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学校职工、社区志愿者等联合组建“护学岗”,在校园周边设置接送车辆等候区,引导接送车辆即停即走;优化高峰时段交通组织,调整全市73所学校周边上学放学时段道路单向通行,实施错峰放学、倡导“步行+公交”等绿色接送方式。目前已结合实际需求开行多条“通学公交”,服务全市120余所学校。

为缓解群众就医停车难以及医院周边交通拥堵问题,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治堵专班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相关单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等40家医院(院区)制定“一院一策”治理任务共112项,通过增加泊位供给、强化秩序维护、加强信息共享等措施,合力提升治理点位及周边道路资源利用率。截至目前,112项治理任务已完成102项,增加泊位3100余个。此外,针对老旧小区等重点区域停车难问题,成都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多个部门积极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公园等停车场对外开放共享,通过优惠收费等方式吸引市民选择错峰停车服务,缓解夜间停车供需矛盾。目前,已累计上线运行智慧共享停车点位130个、共享泊位超1.5万个。

公交优先 实现换乘无缝衔接

一年来,成都市交通运输部门坚持“轨道引领,公交优先”,全力构建“快进快出、无缝衔接”的绿色出行体系。

自治堵行动开展以来,成都市优化调整公交线路99条、站点136处。同时,因地制宜推出“响应式停靠公交”“定制公交”,试点“天府约巴”等特色服务模式,提供多种公交出行选择。今年,成都市新开及优化调整地铁公交接驳线20余条,实现地铁公交接驳率100%。

为进一步提升治理质效,成都市将智慧交通作为治堵关键支撑,推动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一方面,升级“城市交通大脑”:创新引入AI红绿灯,推动交通信号智能化升级,实现“车等灯”向“灯看车”转变;上线“蓉e行”出行提示助手,实时推送前方路况及绕行建议;在天府大道、蜀都大道等主干道试点“可变车道”(根据早晚高峰流向灵活调整车道功能),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依托一体化智慧交管指挥中心和全市23个事故视频快处中心,建立“三快”疏堵机制,实现异常拥堵快速发现、事故堵点快速响应、轻微事故快速疏解,事故造成的拥堵时间缩短80%。

另一方面,强化需求调控,通过大数据分析引导市民错峰出行,联合高德、百度等导航平台推送实时拥堵信息;为提升群众出行安全感、出游体验感,对熊猫基地周边道路实施机动车预约通行等管理措施,减少瞬时流量聚集。

小微改造 激活街区循环

针对老旧城区“道路资源紧缺、局部车流较大”的拥堵特点,成都市因地制宜采用拓宽狭窄路口、增设待转区、优化信号配时、港湾式公交车站改造等“精细手术”,以小微工程措施取得良好治理效果。

按照“轻重缓急”原则,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将市民反映强烈的乐平四路、锦葵路等15条城市“断头路”纳入第二、第三批次治堵任务清单推进建设;同时系统梳理城区“断头路”,制定《成都市打通城市“断头路”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完善城市路网密度,使市民通勤路径选择更灵活。针对中心城区占道施工建小围大、建短围长、计划性不强、工作准备不足等问题,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进行了全覆盖排查,制定《成都轨道交通工程占道打围工作导则》,按照“少占、快退”原则,科学优化施工组织。自治堵工作开展以来,已累计完成42处占道施工拆围退围,目前正加快推进剩余点位施工任务。

治堵行动开展以来,成都市交通运输部门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与社会各界交通参与者共同探讨治堵的“金点子”和“好办法”。深入开展交通治堵“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进驻蓉单位”的走访服务活动,了解片区交通拥堵治理需求,建立意见收集、办理回复的快速响应机制,确保“事事有回应”。截至目前,通过12345热线、媒体平台留言等渠道累计收到诉求意见8300余件,已采纳6600余件。

(本文图片由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提供)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