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元华生于1959年11月,重庆永川人,1976年,年仅16岁的他来到喜德县养路队联合道班管养4公里的公路段,体制改革后,喜德县成立了公路养护管理段,实行段队合并,干了10多年养路临时工的他,工作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他仍无怨言。干了14年临时养路工的向元华与妻子王德春被破格转为合同制工人,向元华现任喜德县公路管理局联合管理站站长。
30多年来,向元华甘当“铺路石”,克服任务重、条件差、气候多变等困难,与妻子管护着喜德至两河口路面,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2000年,向元华被四川省政府授予“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10月荣凉山州首届道德模范评选获提名奖。
16岁的向元华来到喜德县养路队联合道班管养4公里的公路段时,初来乍到的他没有被该路段年久失修、严重变形吓倒。当时,他不懂养路技术,却勤学肯干,利用星期天步行数十里到干线道班向老养路工请教养路护路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从调整路型着手,常常只穿一条短裤,爬进涵洞,躺在水中,把泥砂一点一点地掏进撮箕,再一撮一撮地拖出来,涵洞疏通后又重新整理边沟。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公路养护和管理上。人虽黑了、瘦了,但低劣的路况却在他的辛勤劳作下发生了质的变化,公路路面的脏、乱、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路面、通畅的水沟、顺适的路肩。
1988年8月的一天,一场数十年难遇的暴雨降临在孙水河上游,一夜之间河水暴涨,山洪泥石流乘势而下,向元华所管养的4公里路段同样没能幸免,交通完全瘫痪。当天一大早他就同妻子一道投入了紧张而有序的抗洪抢险和尽快恢复路面的工作中,从早忙到晚,午餐仅靠几个洋芋充饥。连续一个多星期超负荷的劳动,加之营养失调,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于妻子腹中。他们强忍着失子之痛,继续奋战于被冲毁的路段上,直到公路恢复正常通车。
1993年,体制改革后,喜德县成立了公路养护管理段,实行段队合并,但干了10多年养路临时工的他,工作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当时很多职工对同工不同酬的分配方式有意见,可是向元华却没有一句怨言,更没有因此而放松对工作的热情。根据路段工作的需要,夫妻俩养护的公路里程从4公里增加至8公里。8公里不仅增加了养护里程,更增加了劳动量。然而再苦的活、再难的路,在向元华夫妇的手上都会诞生奇迹。第二年,两公里的次等路被提升为良等路,所养护的公路里程好路率达到100%。养路段每月组织的路况考核中,他所养的公路均为免检。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94年,干了14年临时养路工的向元华夫妇俩双双被破格转为合同制工人。2004年4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有了公路情结的向元华,在一些人的眼里是“不懂生活、不善交际、没有情趣”的傻瓜,但在当地的彝民和过往驾驶员的眼里,他却是无人不夸、无人不赞的老黄牛。他们的两个孩子上学前,因为无人照顾,他俩就把孩子带到工地,夏天一把伞、冬天一堆火,工地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客运中巴驾驶员瓦渣杨加说:“每当我开车经过向元华两口子修路的地方时都放慢速度,总怕飞扬的灰尘弄脏了这对勤劳善良的夫妻!”
几年前,县公路局准备调他们夫妻到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冕山道班工作。消息刚传开,常跑这段路的驾驶员和村民们就纷纷找到分管领导,坚决不同意调他们走,而向元华满脸堆笑,憨厚地说到:“我在这里工作了快30多个年头了,我已离不开这里了!”如今,向元华养护的8公里砂石路已成为沥青路,而他与妻子一道,仍不分节假日,坚持战斗在这8公里的道路上。向元华同志就是这样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地当好了喜德至两河口路上的护路人。
编辑:运营中心03
责编:运营中心03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