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仁山和他捐建的桥
9月18日,攀枝花市仁和区中坝乡团山社区仓房组,77岁的退休老教师赵仁山走出家门,习惯性地走到一条穿村而过的山沟旁,查看横跨在河沟上的石拱桥,“最近一直下雨,看看桥是否经得住‘考验’。”
桥面宽约5米,加上引桥长约8米,石拱结构,桥下河沟有三四米宽,因前两天降雨,河沟水有些浑浊。
这座桥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仁山桥”。
一生教书的赵仁山退休在家已经23年,岁月的年轮印在了老人的脸上,头发已经斑白。退休前,赵仁山是中坝中心校的一名小学教师。
去年,中坝乡争取到“美丽新农村”项目,由财政奖补资金和村民自筹资金对团山社区仓房机耕道进行硬化。听闻此事后,赵仁山专门看了道路的规划设计,发现过村中山沟的路面设计是走山沟而过,路面涉水,如遇降雨,人将水中通行,若雨大,人也过不了,更不要说车了。
“村里有几十个娃娃在上学,以前就出现过孩子因为下雨过不了沟而到不了学校的情况。”赵仁山说,这些年村里变化大,芒果经济也发展起来了,大家都希望能有一条好路可走。
可是,根据规划设计,虽然硬化了道路,但没解决“水路”的问题。
进行乡村道路硬化建设,为何不建桥呢?
据中坝乡相关人员介绍,如果建桥,建桥的资金就达到了硬化路面资金的一半,将不能完成计划硬化路段。而且,仓房组河沟系山河沟,平日里无水,攀枝花地区又干旱少雨,因此,村民通行的绝大部分时间不受影响。况且设计路面为翻水坝,在解决通行的同时也能解决部分水流的问题,如果不是山洪暴发,基本不会影响通行。
“我出10000元修得起桥不?如果可以,你就把村民召集起来,一起出工把桥架起来。”赵仁山找到仓房组组长赵玉贵,讲出心中的所想。村民们知道后,都很感动,修桥成了村里的一件大事。
“去年8月26日动工,9月2号完工,养护一个月后,10月份桥正式开通。”赵仁山记得很清楚。修桥期间,村民们投工投劳、捐沙,让出被占的竹林地,“修桥的那段时间,工地上每天都有二三十人帮忙干活。”
今年5月,“美丽新农村”项目将仓房组600多米的路面进行水泥硬化,又在桥上编织了一层钢筋,对桥进行了加固。
桥建好、路修好后,赵仁山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如今,100多位村民出行方便了,学生上学路也不再难了。“孩子们平安快乐上学很重要!”每到下雨天,赵仁山看着孩子们打着伞从桥上走过,心里都很欣慰。
“以前一下雨,我们种的芒果就没法卖,现在不愁了,商贩还会主动来收购。”村民温建芝说,大家都说赵老师做了件大好事,自发地将这座便民桥命名为“仁山桥”,以感谢他热心捐助公益事业的举动。
编辑:杨孟子 运营
责编:龙澜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