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通

客户端

公交规划“领头人”刘芳

2016-10-25 10:18:52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邬萌 马永强 刘颖 -标准+

    以昂扬的激情、务实的干劲,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探索成都公交的发展方向,研究公共交通顶层规划,谋划全市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处处都印刻着她坚实的足迹;400多条公交线路的梳理,多条地铁公交接驳优化,社区巴士的开行,凝聚着她辛勤的汗水;荣获成都市劳动模范,被誉为成都公交的“活地图”……她,就是成都市交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优秀共产党员刘芳。

    用心搭建“方便路” 为切实解决市民出行难,结合车辆通行承载能力,刘芳广泛倾听民意,实地踏勘路线,在进行广泛现场调研和深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公共交通的线路规划和交通站点的布局,梳理出400多条公交线路,为市民提供了舒适便捷、安全高效的公交服务。近年来,成都地铁建设如火如荼。能不能充分发挥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有效的“门对门”服务,共同提升城区公共交通系统整体服务水平,取决于与其它交通方式是否实现最优的结合。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成都地铁3号线建设上,她和同事们对地铁车站周边的用地、路网、站点、场站、公交线路等进行多次现场调查和勘察,对人流、车流等大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征求意见、收集需求,科学规划了地铁公交接驳方案。为保证方案落地,主动与市公交集团、市地铁公司等进行沟通协调,最终确定路线,圆满完成了成都地铁3号线公共交通接驳优化工作。

    实干开通“直达车” 与其它交通方式相比,可达性差的问题,制约着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提高。如何实现“目的可达性”,减少公交服务盲区,增强公共交通客流吸引力,这是摆在刘芳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借鉴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开通社区巴士的想法。 2013年,市交通发展研究院承担了社区巴士开行条件、开行方案等相关课题的研究规划工作。作为该项目具体牵头的人刘芳,除收集整理国内外大城市社区巴士开行情况,认真总结分析社区巴士的特点及运营中的困难,还实地对北京、上海等社区巴士运行状况进行调研。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次调研和沟通咨询,她和同事们确定了适宜成都中心城区路况、载客量等需求的社区巴士,完善了车内设施的设置要求,为社区巴士的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线路规划阶段,她带领同事们对成都的中小街道和公交服务盲区一一进行实地查勘,还通过社区街道办、短信、微博平台等多种方式收集社区巴士线路开行需求信息,主动听取群众意见,结合需求开展实地考察,不断优化调整方案,最终促成社区公交线路的合理开行,实现了社区巴士与就近社区、学校、商场、汽车站的连接,方便了市民换乘。目前,成都社区巴士线路已开行近百条,有效减少了公交服务盲区,建成了成都公交的微循环线路。

    责任打牢“基础石” 长期的基层工作,大量的实地勘察,丰富的交通数据,使她更了解行业的前沿、工作的短板。在对比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交通建设之后,她深深感到,成都交通发展缺乏连续的数据积累和对数据的系统整理、分析,难以为今后公共交通的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驱使她去解决这一难题。从2008年开始,她启动了成都交通年度报告编撰工作。在向多部门搜集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基础信息后,她将数据分为九个专题进行整理、分析,积累了成都市对外交通、市域交通、公共交通、机动车发展等方面大量科学、详实的基础数据;及时了解掌握同类城市交通发展动向,搜集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对比,结合基础数据编撰出了成都自身的交通年度工作报告,为今后新建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和详实的基础数据。

    群众需要当己任作为一名交通人,刘芳把群众的需要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用她的话说:“作为一名公共交通研究人员,必须熟悉城市路网、城市公交线路走向以及公交运营等情况,实打实地深入到群众中去,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努力解决群众交通出行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 从湖北调来成都这几年,她在参与成都交通建设发展的同时,多次带领同事对城市各中小街道、公交线路、公交站点、公交场站等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工作中,她经常遇到紧急或突发情况加班加点,每当接到任务后,她都毫无怨言第一时间到达工作地点。 2008年,院相继开展城区公交线网优化、公交专用道调查和规划、公交港湾式站点设置等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刘芳就带领技术人员深入每个片区、每条主要干道,不分节假日加班加点克服重重困难,对主要公交线路、专用道进行现场查勘,直到圆满地完成专用道布设及港湾站点改造等任务。如今,通过大量跑现场、看路网,她对成都的每条城市道路和公交线路都如数家珍,其熟悉程度甚至超过许多土生土长的成都人,被同行们亲切地称为成都公交“活地图”。

编辑:张馨文

责编:张馨文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