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通

客户端

成都公交司机——

陈明:乘客再少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2020-05-25 14:20:31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供稿供图/王 垚 汪 澜 -标准+

2月12日8时20分,身着一身藏蓝色工作服的成都公交48路司机陈明出现在成都侯家公交站。他先去调度室测了体温,体温计上显示的数字是37℃。从调度室出来后,陈明径直走向一辆48路公交车,逐一检查引擎、天然气、轮胎和外观,一切正常。

发车前的安全检查

他又走进一个房间,出来时手里提着一个装着84消毒水的喷壶、一块毛巾、一个拖把,脚步飞快。

开始消毒了,陈明先打开所有活动车窗,从投币箱、驾驶室开始喷洒消毒液,之后将喷壶对准车内右侧的扶杆把手一路往车尾方向走,再沿左侧走回车头。乘客能接触到的车厢上半部分消毒完毕,开始喷洒地面和座椅,座位边侧和缝隙也不放过。两圈下来,再用干净毛巾把残余的水分擦干。

32岁的陈明是成都48路公交司机,这样的“流程”他每天早上发车前都要做一遍。从上个月24号开始,成都公交集团对出行的公交车执行严密的消毒措施,除日常车身清洗,每天对每车进行不低于3次的全方位消毒。发车前的清洗消毒工作由司机完成,其他时段由保洁人员执行。

大年三十开始,陈明就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他告诉笔者:“我是党员,这时候更要第一个顶上。有时候可能只有两三个乘客,但我们丝毫不敢懈怠。”

疫情下的48路:高峰时期只能载客20个左右

这天陈明本该休息,但为了顶同事的班,他还是早早起床,跑了一趟。

48路从侯家公交站出发,一路向东,经春熙路太古里,最终在牛王庙公交站停下。正常情况下,这条穿城而过的“公交大线”,每天要发送约180班,疫情下,这个数字削减至80。一台车一天的客流量只有约150人次,只有正常情况下的五分之一。高峰期发车时间也从3分钟延长到8分钟,即便如此,一趟车也只能载客20人左右。

8时48分,检验员上车做最后的消毒检查,确认完毕,车子缓缓驶出站台。几个站过去,站台上人影寥落,没有一个人上车。公交集团在每一扇活动窗户边都贴了张“请保持车内通风”的小纸条,风从车内穿过,84消毒水的味道越来越淡。

过于安静的车厢让陈明心里有些伤感,“放在平时,这条线一路都是满满当当的,买菜的大妈,上学的孩子,匆匆的上班族,每个面孔都是鲜活的。”

陈明喜欢热闹,也喜欢和人打交道。在他心里,公交车就像一个小世界,他在这里看过太多故事,有冲突矛盾,有焦虑浮躁,也有温暖的“小确幸”。

在一个红绿灯路口,看着斑马线上一对戴着口罩相互搀扶的老夫妻,陈明突然想起1月27日这天,成都开始实施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必须戴口罩的规定,那天起,公交集团就在乘客上车旁的车窗上贴了张提示乘客戴口罩的纸条。

“那时很多老人不理解”,第二天陈明就遇到一位不戴口罩径直冲上车的大爷,怎么劝也劝不住。僵持不下时,车内一位女乘客从包里掏出一只口罩送给了大爷。“当时口罩已经很难买到了,算是‘稀缺’物资。”

现在,他已经没见过不戴口罩的乘客了。

坚持5年祝福乘客新年快乐: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有人写信感谢他

陈明在这条线上跑了10年,这条路上的很多老面孔都记得他,有人还知道他的名字。

大年三十那一晚,因为在收班车上对乘客说了句“新年快乐”,第二天陈明就听说,有市民给市长信箱写信,点名表扬了他。这并不是公交集团的规定,在每个春节对乘客道一句“新年快乐”,陈明自发坚持了5年,成为了习惯。

他熟悉这条路上的所有东西 就像熟悉自己的家

10时许,陈明驾驶的车辆驶进牛王庙公交站。等候发车的间隙,他把车子驶进清洗机。关闭车窗,机器启动,一大片水瀑喷洒在车身上,清洗器在车身来回转动,三四分钟后,车子驶出。陈明告诉笔者,每趟车进站都要进行这样的清洗程序,“保证车身清洁”。

陈明这趟车,往返只装了50人左右,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他一个人默默开行。10年,每天4个班,每班往返33.3公里,28个站台,陈明熟悉这条路上的所有东西,就像熟悉自己的家。

日子久了,“这条路上哪儿有个坑,哪段路行人喜欢从角落蹿出来,哪里的火锅店今天没开门,就连哪个地方的树枝长长伸出来刮到车窗了,我全都知道。”

十年公交人生:“我是党员,这时候更要第一个顶上!”

“作为一个党员、一名退伍军人,我不能犹豫,也不能害怕,这是我肩上的责任。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的命脉,城市要正常运转,这时候更要第一个顶上!”

疫情期间客流量减少,今天上午陈明只跑了一趟,中午这会,保洁员像早上陈明所做的那样,对车子又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消毒。看着车站里被洗得干净锃亮的一排排车,陈明突然想起10年前那个上午,他第一天来这里报到,时年22岁的他坐在驾驶位,反复告诫自己,“一定要开好,一定要开好。”

就这样,陈明坐在驾驶室里,开启了他的公交人生。

疫情期间,他依然一如既往。


编辑:翟慧

责编: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