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 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四川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交通强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成“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基本形成“123出行圈”和“123快货物流圈”,基本实现“快速网覆盖区(县)、干线网畅达乡镇、基础网连接村组”,为打造全国交通“第四极”奠定坚实基础。近日,针对《规划》特点、2035年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相关部署、“十四五”期重大项目等问题,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总规划师寇小兵进行了详细解读。
——编 者
一、建设“12345 10”体系
问:“十四五”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四川省交通运输发展方面主要有哪些规划?
答:“十四五”期,四川省综合交通运输将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其发展的总体考虑可归纳为“12345 10”。
◆ “1”即“1个总目标”
指的是万亿、三网、两圈,主要总结了投资、客货服务效果、基础设施覆盖的发展目标;
◆ “2”即“2大牵引工程”
分别为综合立体交通主骨架和枢纽集群,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一些标志性的重点工程;
◆ “3”即“3个新阶段”
是对阶段性特征的判断,即四川交通将进入“由蜀道通向蜀道畅跨越、由交通大省向交通强省跨越、由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向国际门户枢纽跨越”的新阶段;
◆ “4”即“4个精准”
指的是发展的总体思路,即围绕四川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精准发力,围绕“一干多支”精准施策,围绕交通强省建设总目标精准突破,围绕四川交通高质量发展精准投放;
◆ “5”即“5个发展指引”
围绕各运输方式的发展定位与短板,协同推进铁路强通道、公路提品质、水运挖潜能、航空扩能级、邮政优体系;
◆ “10”即“10项重点任务”
可概况为“一强、二补、三融、四优”,从重大战略、基础设施、跨界融合、运行体系等角度提出。
问:与四川省以前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相比,“十四五”规划有哪些特点?
答:◆ 一是交通规划体系在加速重构,确保规划的协同性、系统性、整体性尤为关键。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统一规划体系的决策部署,我省综合交通运输正在建立以战略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发展规划为支撑,省市县上下联动的“三级三类”的规划体系。这一系列规划基本上和“十四五”规划是同期进展的。过程中,我们与各类规划进行了即时动态的对接,确保省级层面交通规划的核心观点、主要数据保持一致。
◆ 二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要求统筹短期和长期。我们锚定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省和综合立体交通网的目标,做好远近结合。一方面,贯彻落实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明确了“十四五”期总体目标和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体系;另一方面,结合正在编制的《四川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35年)》,阐述了全省综合交通2035年远景空间布局,并根据项目的迫切性和实施的可能性,确定了“十四五”期实施的重点项目。
◆ 三是多重战略交汇叠加,区域协调发展主题更为鲜明。国家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对指导“十四五”发展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同时,多重战略在四川交汇叠加,其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在此背景下,需要把四川省委“一干多支”战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以此为统揽,在对外协调发展方面,着力畅通出川出渝大通道,构建“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连通国内主要地区,衔接7大国际陆路运输通道和4大国际海上运输通道。在省内协调发展方面,着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对极核带动、双圈互动、两翼融合、五区协同的精准性、适配性。
二、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问:“十四五”期是承上启下的五年,面向2035年,四川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有什么部署?
答:《规划》提出了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布局,包括了对外、内部的主骨架,以及“三位一体”枢纽系统布局,其中:对外主骨架是“四向八廊”。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在成渝地区布局的3条主轴、2条走廊、2条通道,拓展四川的战略位势和辐射空间。南向,川黔粤桂走廊对应粤港澳—成渝主轴和西部陆海走廊南段,川滇走廊对应成渝昆走廊;东向,长江北走廊对应长三角—成渝主轴,长江南走廊对应厦蓉通道;西向,川甘青新走廊对应西部陆海走廊北段,川藏走廊对应川藏通道;北向,川陕京走廊对应京津冀—成渝主轴,川陕蒙走廊对应西部陆海走廊北段。
内部主骨架是“1轴2环3带4联”。重点结合“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和“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形成“1轴2环3带4联”省域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1轴即成渝交通主轴(成都—资阳/遂宁/内江—重庆);2环串联成都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要城市(成都—德阳—资阳—眉山—成都,绵阳—南充—遂宁—广安—内江—自贡—乐山—雅安);3带是成德绵眉乐雅广西攀、成遂南达、攀乐宜泸沿江经济带;4联补充连接其余地级行政中心,包括马尔康—成都—资阳—内江/自贡—泸州/宜宾,康定—雅安—成都—巴中,广元—巴中—达州,广元—南充。
“三位一体”枢纽系统,强调枢纽集群、枢纽城市、枢纽站点之间的协同发展。一是集群,协同重庆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共建中欧班列(成渝)运营平台,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二是城市,即“1+4+N”的枢纽城市格局,支持成都打造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推动德阳、眉山、资阳与成都枢纽共建共享。提升泸州—宜宾、攀枝花、达州、广元等4个全国性枢纽城市能级,积极培育南遂广、内自、绵阳、乐山等区域性综合枢纽。三是站点,增强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成都国际铁路枢纽、宜宾和泸州等主要港口、南充国家邮政快递处理中心等枢纽港站的资源要素集聚运筹能力。
三、集聚动能改革攻坚
问: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四川交通将主要呈现哪些新的特征?
答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交通经历了从“整体滞后”到“瓶颈制约”,再从“初步缓解”到“基本适应”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说,“十三五”期是四川交通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就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四川交通最显著的特征是“大而不强”“东强西弱”。“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四川交通在投资规模大、路网规模大、覆盖深度广的同时,仍然面临出川通道能力不足、各方式间衔接转换效率偏低、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发展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东强西弱”主要体现在四川胡焕庸线以东、以西地区综合交通发展上的差距。
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四川交通总体呈现“三大跨越、五期叠加”新特征。“三大跨越”指四川交通将进入“由蜀道通向蜀道畅跨越、由交通大省向交通强省跨越、由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向国际门户枢纽跨越”的新阶段;“五期叠加”指四川将进入“基础设施补短板的黄金期、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的关键期、国际门户枢纽的跃升期、交通融合发展的转型期、深化行业治理改革的攻坚期”。
问:“十四五”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多项国家重大战略的交汇叠加期,《规划》中是如何体现交通对战略的支撑作用的?
答:《规划》在深刻分析各大战略的内涵及要求的基础上,专门设置了“夯实重大战略交通支撑”的章节:
一是围绕支撑“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着力构建“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枢纽。南向深度融入东南亚南亚国际市场,合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西向加快融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开辟进疆入藏战略通道;东向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强化沿长江综合交通走廊;北向积极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加快提升川陕高速公路通道能力。预计到2025年,全省进出川大通道数量达到53条、新增15条,其中铁路12条、较“十三五”末新增1条,高速公路37条、新增13条,内河高等级航道4条、新增1条。
二是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突出交通对“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的支撑作用,提升主轴通道能力。推动两翼协同发展,推动川东北和渝东北、川南和渝西交通一体化发展,力争川渝间高速公路通道达到17条,加快消除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省际“断头路”“瓶颈路”。优化“三带”通道结构,分别提出了成德绵眉乐雅广西攀、成遂南达、攀乐宜泸沿江经济带的建设重点。
三是围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强化交通运输对支撑“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强化五区协同发展,力争到2025年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至成都平原的陆路大通道能力分别提升20%、40%、70%、160%。
四是围绕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出进一步完善沟通西南和西北、衔接“一带一路”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形成四川“通疆达海”大循环大通道。
此外,围绕推动交通强省建设,高质量完成交通强国建设“6+1”项试点任务,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争创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区,7项试点任务分别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高原山区公路创新、推动公园城市交通绿色发展、提升交通防灾减灾韧性、车路协同技术发展、推进交通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分批次推进交通强市、交通强县建设。
四、发力安全绿色智慧
问: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十四五”期四川交通在安全、绿色、智慧等方面重点有哪些考虑?
答: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规划》第九、十、十一章分别对智慧创新、绿色低碳、安全应急提出了四川交通发展任务。
智慧创新方面,四川交通将从扩大智慧交通技术设备使用及覆盖、夯实行业创新能力等方面促进交通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强化北斗卫星系统、高分辨率对地系统等在检测监测、设计、运输、监管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机场、枢纽、航道、服务网络等智能化升级改造,开展智慧高速、智慧停车等试点应用,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建设,攻克高原山区道路交通等关键技术,并建设一批重要的科研平台。
绿色低碳方面,四川交通将立足于“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十四五”期主要围绕“推动节能降碳、加强生态保护、强化污染治理”促进交通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具体来说,“十四五”期将加快制定交通运输“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公转水”“公转铁”,力争铁路和水运承担货物周转量比例提升5个百分点;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装备推广应用力度,大力发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推进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75%;深入推进营运车辆污染治理,开展绿色出行创建和“绿水绿航”等专项行动;集约利用土地、通道线位、岸线等资源,加强老旧设施更新利用,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
安全应急方面,四川交通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围绕灾区生命线路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危旧桥改造、老旧闸坝除险、通航河道桥梁防撞等重点,提升设施本质安全水平,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健全应急保障体系,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布局。
五、万亿三网两圈注入强劲动能
问:《规划》提到要形成“万亿”“三网”“两圈”,具体内容是什么?基于哪些考虑?
答:“万亿”指投资目标,即综合交通建设确保完成投资1.2万亿元,与“十三五”期实际完成投资基本持平,其中,完成公路水路投资7000亿元(水运250亿元)、铁路投资3000亿元、民航投资250亿元、轨道交通投资2200亿元。从投资结构看,各种运输方式的投资规模将由以往的公路一家独大,向公铁双轮驱动转变。
“三网”即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三网”的表述打破了传统按照各运输方式分别表述的方式,以功能定位、运输效率为导向,其中,快速网包括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运输机场,干线网包括了普速铁路、轨道交通、普通国省道、国家高等级航道,基础网包括了农村公路、通用机场、其余航道。到2025年,预计快速网将覆盖全省94%的县级行政区,干线网将重点实现65%的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基础网将重点实现65%的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
“两圈”指客货运输所能达到的时间效果。客运方面,基本形成“123出行圈”,即都市圈1小时通勤、成渝地区主要城市2小时互通、毗邻省会3小时到达。货运方面,基本形成“123快货物流圈”,即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另外,规划具体从设施线网、枢纽衔接、服务质效、智慧创新、绿色安全五个方面提出了23项具体指标。指标遴选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注重发展延续,11项指标与四川省“十三五”规划一致,主要包含基础设施规模及等级结构、民航航班正常率等。二是贯彻国家发展导向,16项指标与国家“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直接相关,主要包括枢纽机场轨道接入率、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率、建制村通快递比例、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等。三是紧扣四川特色,新增设置4项指标,包含全国内河主要港口铁路接入率、内河港口重点作业区高等级公路接入率、二级及以上汽车客运站使用电子客票覆盖率、具备条件的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
六、加快推进实施重大项目
问:“十四五”期四川有哪些交通运输重大项目即将或正在推进?
答:按照各运输方式来看,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做强铁路通道。四川规划建设高速铁路1300公里,城际铁路550公里,普速铁路1940公里。建设成渝中线、成(都)达(州)万(州)、渝(重庆)昆(明)等高速铁路,贯通至北部湾与昆明的货运通道,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等西向通道。到2025年,铁路进出川通道达12条、新增1条,高铁覆盖13个市(州)、新增4个,为自贡、泸州、南充、巴中。
提升公路品质。推动高速公路外畅内联,建设高速公路项目6300公里,预计到2025年,高速公路出川通道达37条、新增13条,覆盖152个县(市、区)、新增16个,通车里程达1.1万公里。推动国省干线全域升级,新改建普通国省道9000公里,到2025年,普通国道二级(三州三级)及以上占比将达95%,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占比将达65%。推动农村公路完善延伸,实施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2.4万公里、乡村振兴产业路旅游路4000公里、自然村硬化路1.3万公里。
挖掘水运潜力。按照“一江一策、多港联动”思路,加快构建“一横五纵”航道网和“两核四翼”港口体系,有序推进长江干线航道扩能提升、岷江全线达标、嘉陵江全线复航、渠江全线渠化,建设金沙江翻坝转运系统,推进泸州港、宜宾港、乐山港一体化发展,协同重庆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到2025年,内河高等级航道达4条、新增1条(涪江),里程达到2050公里。
扩大航空能级。建设中国民用航空“第四极”,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完善“干支结合”“客货并举”的民用运输机场布局体系,实施“两场一体”运营模式,加快成都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加快阆中、达州等支线机场建设。到2025年,民用运输机场建成及在建数达22个、新增5个,分别为乐山机场、广安机场、遂宁机场、会东机场、甘洛机场。
优化邮政体系。构建“一核九辅多点”邮政发展格局,打造成都“中西部地区邮政快递枢纽中心”,完善南充、自贡、达州、绵阳、宜宾、泸州、广元(巴中)等地邮政快递转运(分拨)中心、仓储基地布局。深入实施“邮政在乡”“快递两进一出”工程,推动交通与邮政深度融合。
编辑:廖芊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