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 苟中良
平昌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县、川陕苏区革命老区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自然资源极度匮乏,交通区位劣势成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乡村振兴的最大阻碍、最大瓶颈。近年来,平昌县坚持资金向交通聚集,力量向交通汇聚,着力补短板、强基础、促发展,聚力打造“四好农村路”示范标杆,高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8160公里,其中:高速48公里、国道75公里、省道396公里、县道665公里、乡道1239公里、村道及通组路5737公里,初步形成建“以铁路高速为引领、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撑、村组道路为网络,互连互通,内畅外快”的交通路网体系。
深入实施“三大工程”
全域优化综合交通新格局
聚力实施外向通道工程、干线升级工程、乡村畅通工程“三大工程”,加速形成“123出行交通圈”,即县城与乡镇1小时通勤、平昌与川东北渝东北城市之间2小时互通、平昌与成渝西3小时可达。
畅通外向大动脉。加速推进镇广高速建设,及早实现仪平、通平宣开高速、G542平昌段一级公路开工建设,持续推进9条国省干道升级改造,积极推动平昌通用机场、广巴达铁路扩能改造、平万高速等重大项目落实落地,着力构建“一航一铁四高九干”综合立体交通新格局。
优化区间联网路。全面升级辖区区间通道,稳步提升县乡道公路技术等级,力争2025年底前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沿河乡镇至少有两条以上安全快捷的应急通道。
织密乡村微循环。高位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乡村振兴产业路旅游路建设,接续实施村组道路建设,力争2025年底前实现所有国家AAAA景区至少有两条以上出入通道,100%的自然村通硬化路。
着力构建“三大体系”
全效提升交通服务新能力
坚持创新驱动和统筹联动,聚力推动建管养运协调发展,不断激发交通运输服务乡村振兴新活力。2017年,成功创建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018年2月,平昌交通建设经验做法被《焦点访谈》专题报道。
建立“县乡联动”建设责任体系。县乡均成立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交通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党委书记镇长牵头揽总,分管领导挂帅出征,交通部门主业主责,各级各部门全员联动,共识化共为,同心凝同力,聚力攻坚推动交通建设高位求进。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新改建国省干道及农村公路5800公里。
建立“四级三员”管养责任体系。深化落实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全面推行“四级三员”管养责任体系,出台农村公路管养办法,创新 “固定治超+非现场执法”模式,常态开展公路双超治理,有效巩固建设成果;坚持“日常养护+预防性养护+大中修”相结合,全面巩固提升公路路况质量;积极探索乡村公路管养新机制,充分吸纳脱贫户参与村组道路养护管理,既确保养护人员落实,又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建立“城乡一体”客货运输体系。统筹城乡客货运输资源和市场,深入实施乡村运输“金通工程”,着力构建资源共享、便捷利民、安全有序的城乡客货运输体系。全县乡村客运规范实现“四统一”,所有建制村、4A景区以及重要产业园区等全部通客运车,县城周边15公里范围内重要场镇节点开通城乡公交;全县28个镇全部开通物流班车,县乡村三级物流运输无缝衔接;加速推进“运邮运快”融合发展,着力畅通农村物流“微循环”。全县基本实现“人优其行、货畅其流”。
精心打造“三大廊道”
全面丰富美丽公路新内涵
坚持“修一条公路,塑一道风景,富一方百姓”理念,做靓“美丽公路+”文章,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2020年,板青路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聚力打造富民交通廊道。深入推进乡村公路通村达组工程,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016年以来,建成村道及村道联网路2900公里,硬化通组路3800公里,加宽村道及村道联网路180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防工程2000公里,带动建成巴山新居3.5万户,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67家,建成特色小镇10个、农业主题公园9个、省级“四好村”55个,构建了以驷马镇、灵山镇、白衣镇、板庙镇等为代表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示范带。农村公路真正成为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重要通道。全县146个贫困村如期高质量脱贫,50万农村居民迈上致富奔康快车道。
聚力打造旅游交通廊道。围绕全域旅游、推进路旅融合,建成森林走廊4900公里、樱花大道150公里、桂花大道50公里,成功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环线7条,带动创建6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7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实现“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一乡一特色”;连续4年承办“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驷马—元山—佛头山环线被誉为“最美赛道”、“皇后赛道”。
聚力打造文化交通廊道。以农村公路为载体,培育涵养公路文化,通过标语、漫画、农村老物件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乡风文明,助力助推精神文明建设,建成法治文化长廊、道德文化长廊、农耕文化长廊50公里。农村公路真正成为重塑乡村魅力、传递乡风文明、留住乡愁乡味的重要载体。
编辑:廖芊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