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体系,优化出行服务
聚焦市民出行需求,坚持“轨道引领、公交优先”发展理念,注重以人为本、规划控源、制度激励,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高效化、立体化、多层次市民出行服务体系。一是构建“三网融合”公交体系。以轨道为中心统筹强化“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发展与高效衔接,建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3条,总里程达558公里,位列全国第四,日均客运量超530万乘次;依托轨道交通持续优化常规公交线网,全市运行常规公交线路1201条、快速公交线路11条,日均客运量325万人次,建成公交专用道1084.3公里,规模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加强共享单车运营调度和停放秩序管理,重点服务“最后一公里”出行和接驳轨道交通,全市运营共享单车102万辆,日均骑行次数约280万人次。2021年12月,在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指导下,成都市顺利完成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验收。二是开行“两种模式”公交化动车。通过实施市域铁路公交化改造、利用国铁干线富余能力加密开行动车两种模式,在全国率先开行铁路公交化动车,实现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运营。全市现有公交化运营铁路6条,总长度430公里,通达德阳、眉山、资阳、遂宁、雅安等城市,初步形成成都市域半小时、平原城市群1小时铁路交通圈。目前,每日开行公交化动车400对,平均发车间隔25分钟,日均客运量达27.9万人次,铁路公交化服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三是打造“三级绿道”慢行设施。聚焦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面塑造“青山绿道蓝网”城市空间形态,加快推进“一轴两山三环七带”天府绿道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全域的区域级、城区级、社区级三级绿道体系。全市累计建成三级绿道4605.7公里,基本实现结链成网,为步行、骑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畅循环,提高物流效率
以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导向,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产业,提升现代物流治理水平,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唱好“双城记”、融入“双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发展“公铁空水”多式联运。以航空港、铁路港为组织中心,统筹航空航线、铁路班列、公路运输、川南水运、邮政快递等多种运输方式,实现多通道、多层次衔接转换,构筑具有国内国际双循环辐射能力的空铁公水立体多式联运体系。龙泉驿区是成都市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汽车年产量超过100万辆。2013年,龙泉驿区整车主要采用公路运输,多式联运比例仅有5.3%。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升级改造铁路货站、组织开行公水联运班车、铁水联运班列等措施,目前龙泉驿区整车多式联运比例已超过40%,该区中国西部汽车物流多式联运工程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二是发展“绿色高效”城市配送。大力发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加快建设城市集中(共同)配送中心,大力推广新能源城市物流配送车,建成全国首个城市共同配送监控服务中心,推行“统仓统配”“多仓共配”一体化运营模式。绿色货运配送试点企业集中配送率由2016年的30%提升到70%左右,单车配送效率提升50%以上,全市累计建成共同配送仓库150万平方米,新能源物流配送车保有量由2016年的2000多辆提升到4.3万辆,基本实现绕城高速以内物流配送车新能源化。2021年8月,成都市获得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公安部联合授予的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称号。
三是发展“交邮融合”农村物流。依托乡村客运“金通工程”覆盖全部建制村,客运车辆定时发班的基础设施优势,大力推动“交邮融合”发展,整合客运、公交、邮政、快递、便民服务等功能形成乡村综合运输服务站,试点开展乡村客运附带物流快递业务,实现车辆和场站资源共享。成都市金堂县充分利用农村客运线路优势开展“定线、定点、定时”的农村客车代运邮件服务,在高板、五凤、淮口等6个乡镇客运站增设邮件快件作业区、电商服务区、货物堆存中转区,推动交通、物流、农业、电商协同合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金堂县脐橙等农产品快递费用由2016年每公斤12元下降到5公斤9元,全县电子商务网销水果、农特产品等500万单/年,金堂县“电子商务+乡村公交”入选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第一批国家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三、优结构,发展绿色运输
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着力优化出行结构、货运结构、交通能源结构,探索超大城市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助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一是推进市民出行“私转公”。着力提升绿色出行体验,打造“1公里步行、3公里自行车、5公里公交、长距离轨道为主”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优化公交站点设置,减少换乘步行距离;依托“蓉e行”交通众治公益联盟平台,广泛发动群众主动申报私家车停驶,参与绿色出行。截至2021年12月,成都市“12+2”中心城区绿色出行分担率达65%,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45%。二是推进货物运输“公转铁”。根据成都市产业结构特点,按照“宜铁则铁、绿色优先”的原则,以成品油、化工品、商品车等为重点,宣传引导适铁货物采用铁路运输,并积极协调铁路部门解决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在适铁运输的大型制造企业、产业园区和物流枢纽建设铁路专用线,打通“公转铁”最后一公里,全市累计建成铁路专用线62条。2020年,成都市铁路货运到发量达5329万吨,较2015年增长27%,占全方式货运量比例达14.05%,在全国超大城市中排名前列。三是推进交通工具“油改电”。按照“控增量、减存量、优结构”思路,要求公共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车,加快推进充电桩、充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通行优惠政策,实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4万辆,占全市汽车总量的4.2%,位居全国第七,在非限购城市中排名第一;全市累计建成充电桩6.1万个、充换电站1413座,“车桩比” 达到3.9:1。其中,交通运输领域推广新能源巡游出租车9139辆(占比58%)、网约车4万辆(占比34%)、公交车7408辆(占比43%)、城市物流配送车4.3万辆(占比93%)。
下一步,将在交通运输厅的指导下,认真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等发展战略,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勇于创新、扎实工作,不断推动运输服务高质量发展。
(本文为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在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