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通

客户端

彭山:高质量发展“四好农村路”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2-06-06 15:45:01 来源:四川交通 作者:焦运轩 -标准+

眉山市彭山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地处岷江中游,中部为平原平坝区,东西部为浅丘,幅员面积465平方公里,总人口32.6万,辖5街道3镇,65个行政村(社区)。近年来,彭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公路重要指示精神,在部、省、市关心支持下,以建设“通联通畅、管理智能、路域优美、服务优质”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为目标,持续优化健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体系,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交通强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2018年,彭山区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2021 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和全省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拟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和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截止2021年,彭山区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743.99公里,等级公路占比97.6%,农村公路网密度达160公里/百平方公里,建成镇(街道)15分钟上国省干线,30分钟上高速公路的全域“半小时经济圈”,实现“八个全覆盖”,即: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等级路、通公交车,村(居民)小组通硬化路,县乡村三级设立管理机构,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农村公路质量安全监督、隐患整治,“金通工程·天府交邮通”全覆盖。具体情况如下:

三个到位

保障“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区委、区政府将提升农村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集多方之力、举全区之力,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一是组织保障到位。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书记区长“双一把手”工程,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每季度听取工作推进汇报,区级分管领导每月专题研究推动项目建设,构建“主要领导负总责,区级领导亲自抓,部门一把手具体抓”的责任落实体系。二是要素保障到位。明确区级财政兜底保障“四好农村路”建设资金,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优先保障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相关部门及镇(街道)全力保障建设过程管理。三是机制保障到位。增加“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全区综合目标考核权重、并纳入民生工程强力推进,出台《“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确保 “建管养运”制度化运行。

三路同建

助推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一张蓝图科学规划。聚焦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农村公路专项规划,将对乡村振兴战略支撑度,对工业、农业、旅游发展的带动性作为核心指标,按轻重缓急规划建设。二是一套标准执行到底。出台《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农村路建设、审批、管理、验收的程序和标准,由交通部门督促严格执行,县、乡、村道按不低于6.5米、5.5米、4.5米宽的等级公路标准建设。三是一盘大棋统筹建设。“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15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05条、380公里,打通脱贫路200公里,拓宽产业路120公里,畅通便捷路60公里与国省干线有机连接,打造示范路160公里。形成以工业大道、剑南大道南延线等高快干线为主动脉的综合交通大网络,以岷江现代农业园区观光大道、黄丰乡村旅游大环线等为骨架的乡村振兴大环线,以江渔农旅支线等为毛细血管的产业发展内循环。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下,彭山区工业发展实现飞跃,成功招引美国雅保、陶氏化学等知名企业,世界500强企业14户,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33个,预计2025年工业产值将达2000亿元;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83个,培育省级家庭农场45个,连片发展葡萄、猕猴桃、柑橘等特色水果优势产业13.2万亩。交旅、农旅融合推向纵深,江口沉银、彭祖山景区集中连片争创5A级景区,古堰新桥争创4A级景区,30余个农旅融合特色景区遍布全境。

三级联动

形成分级常态化管理机制

以全面实施“路长制”为抓手,构建农村公路常态化管理机制。一是建设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完成交通执法体制改革,区级实行“局队合一”,对110名执法人员定期培训、训练、考核、督查,推行准军事化管理,打造交通执法铁军,8个镇(街道)设立交管站、65个村(社区)组建护路队,依托“四好农村路”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基层干部公路管理培训。二是建立标准规范的管理制度。出台《公路治理导则》《公路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公路管理、养护、绿化标准和农村公路路政执法管理规范。探索农村公路确权试点,将路权分级确权至交通部门、镇(街道)、村集体,厘清公路界限,明确公路权属和管理职责。在公义镇、谢家街道成功试点,收回被侵占的公路用地100余亩,树立界桩、恢复绿植,实现“路田分家”。三是开展公路常态化全覆盖管理。针对国省道、农村公路紧密融合、互联互通特点,建立了总路长+国省干道(快速通道)路长+县乡道路长+村道路长的“1+3”级路长责任体系,区长担任总路长高位推进,76名路长各司其职,三级执法管理队伍分层分级负责,实现了农村公路每天巡查、执法全覆盖,建设检测站3个,安装非现场执法系统,高效治理超载超限,全区道路运输秩序井然,路域环境不断改善,涉路违法案件发生率逐年下降。

三化同步

实现农村公路精细化养护

出台《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农村公路养护走向“责任化、规范化、信息化”。一是定责保障养护经费。明确县、乡、村三级公路养护事权、财权,制定农村公路养护责任清单,实现日常养护全覆盖,建立“督导、考核、奖惩”机制,在落实“1053”兜底保障养护资金基础上,将养护工作实绩与农村公路建设指标等挂钩,激发镇(街道)、村(社区)投入公路养护的积极性。二是规范开展公路养护。投入5000万元建成公路机械化养护中心,配置大小型养护、维修机械设备30余台,高效率、标准化实施县道日常养护。镇(街道)、村(社区)依照《彭山区乡、村道路养护规范》实施乡村道路日常养护。年实施养护工程不低于45公里,比例超5%。三是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建设交通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安装智能芯片掌握路产实时安全状况,通过雪亮工程、公交车视频系统等及时反馈道路信息,通过人员定位掌握公路日常养护、养护工程实施情况。年自动化检测农村公路里程达40%以上,实现三年一轮全覆盖。开发路长制信息APP,发动群众力量排查、举报公路安全隐患,仅2021年,通过多方排查、收集、整治农村公路安全隐患120处。

三位一体

构建现代化运输服务体系

以打造乡村运输优质“金通工程”为抓手,推动“城际、城市、城乡”运输一体发展,努力实现城乡运输服务均等化。一是完成全域公交改革。回购15条农村客运线路、94台客运车,开通城际、城市、城乡公交线路34条,配置公交车159台,覆盖所有村(社区),实现“城乡公交村村通”,最高票价不超过2元,让农村群众享受城区一样的同质服务,同时开通学生车、赶场车、园区、景区特色定制公交。二是加大运输服务投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8亿元,其中,购置公交车130台7683万元,公交线路运营亏损补贴5730万元,回购农村客运和运营补贴2274万元,建设公交站台、站牌1100万元,新建综合客运枢纽投入1.1亿元,实现公交、高铁、长途客运、出租车、社会车辆无缝对接和换乘。区财政持续投入公交运营补贴2000万元/年以上(不含新购新能源公交车)。此外,将公交站台移交区平台公司管理、维护、运营,充分发挥公交车、公交站台的规模优势,统一广告招商,反哺乡村客运发展。截至2021年,年广告收益已达60万元,并呈年增长30%趋势逐年上升。三是推进“金通”物流新模式。在已有103个邮政(快递)网点的基础上,与邮政公司合作,依托农村超市、村委会、村民聚居点,新建镇级物流节点8个,村级金通·邮快驿站35个,实施“交邮结合”,由公交车将快递、邮件送达到村,实现有公交的路上就有金通·邮快驿站。在公义镇永洪果业试点“包装+仓储+物流+电商+直播销售”新模式,也在不断产生新效益,年销售收入从300余万元上升至3000万元。

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中,彭山区下了大决心,花了大心思,使了大力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但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彭山区将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走深、走实,让“四好农村路”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本文为彭山区交通运输局在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编辑:翟慧

审核:孙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