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通

客户端

四川公路设计院:用汗水和智慧铸就应急保通技术规范

2022-08-01 16:53:13 来源:四川交通 作者:​ 供稿 供图/匡成刚 焦运轩 -标准+

6月1日17时40分前后,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四川公路设计院)派往雅安芦山地震灾区的3车13人分别从成都、乐山、夹金山隧道项目部赶往震中一线,此时距当日17时地震时间不到1小时。人员、物资、车辆、设备全部在20分钟内就位待命。

这样的情景在素有“抢险救灾专业户”之称的四川公路设计院司空见惯。火速响应出击,出色完成任务,从来不辱使命,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应急抢险超级主力。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们共派出80多批1200多人次深入一线,总行程3万多公里,徒步行走1000多公里,完成极重灾区“生命线”调查1500多公里,上报书面应急抢通、保通技术方案27份。他们历经千难万险和生死考验,多次创造公路应急抢险、踏勘调查奇迹,创造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英雄事迹,为部、省、厅决策部署道路抢险保通方案提供了关键的第一手资料,为抗震救灾物资运输与人员营救争取了极其宝贵的时间,为灾区道路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四川交通夺取抗震救灾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抗震救灾先进集体”。此后的“4·20”芦山地震、“11·22”康定地震、“8·8”九寨沟地震,以及白格堰塞湖、青海玉树地震、云南漾濞地震等省内历次、省外多次抢险救灾,他们都一样全力投入,出色表现。这个优秀的应急抢险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应急抢险经验,形成了一套成熟可行的管理机制、技术措施和操作规程。

建立完善的应急抢险响应机制

四川公路设计院成立了第一负责人任组长的“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抗震救灾指挥部作业手册》,详细规定了工作目标、组织指挥体系、快速响应机制、物资与设备保障、应急值班等,设立前方应急调查组、测绘组,后方技术支持组、物资保障组、宣传调度组,明确人员构成、职责与工作机制,前方组人员每人配备有一个应急物品包,确保可随时出动。特别要求前方组进入灾区后2小时内完成灾区周边区域路网交通图制作,无人机采集结束后1 小时提供受灾道路视频资料,4 小时提供受灾道路影像快拼图,24 小时提供受灾道路灾害影像图。

取得防灾减灾科技创新系列成果

2008年以来,四川公路设计院以“5·12”汶川地震公路震害为研究对象,先后开展了“汶川地震公路震害评估、机理分析及设防标准评价”“汶川地震公路震害信息系统研究”、“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评估与对策研究”“重大公路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公路抗震减灾关键技术研究”“高烈度大高差梯级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支撑技术”“四川藏区高海拔高烈度条件下公路建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等多项科研工作,调查检测了汶川地震灾区公路沿线次生地质灾害及路基、桥梁、隧道等震害,建立了具有史料保存价值的公路震害数据库,全面归纳总结了公路路基、桥梁、隧道等构造物震害规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模型试验,揭示了路基、桥梁、隧道的典型震害机理,提出了高烈度山区路线、路基、桥梁、隧道等抗震设防对策,多项科研成果应用于高烈度区雅康、汶马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中,实现了建设运营安全。2021年,他们梳理应急处置的业务需求和管理逻辑,引入数字化技术,自主研发了基于GIS的灾害调查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人员和权限管理、基础资料管理、现场调查、数据统计和报告导出等功能。系统内嵌全省高清影像和主要路网信息,根据路基、桥梁和隧道特点,制定专业化、标准化的调查内容,便于现场调查人员规范化开展工作。考虑现场应用需求,系统提供离线填报等实用功能。该系统在去年的泸县地震和今年的芦山地震、马尔康地震中全面应用,通过系统现场采集数据实时传回后方技术支持组,后方人员对现场调查数据进行确认后,快速形成灾害统计数据和调查报告,完成信息报送,实现了内外业协同作业,大大提升了应急处置效率。

出版行业首部《公路应急抢通保通技术手册》

四川公路设计院依据科研成果,并系统调查了汶川地震所波及的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极重灾区、重灾区内的所有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以及部分具有典型震害特征的县乡道路,系统研究了公路沿线的地质病害、公路结构物病害类型及特征,结合历次应急抢险,针对灾后应急抢险最为关键的公路抢通保通期,以科学、实用、高效为准则,提出了公路应急调查和评估方法、工作流程、抢通保通技术,编制了《公路应急抢通保通技术手册》,2018年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是行业内首部指导性工具书。郑颖人院士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评价说:该手册明确了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和结构物病害的应急调查方法,建立了灾损评估体系,提出了抢通保通的技术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灾后应急救援期灾情不断、时间紧迫、资源短缺、场地受限等特殊条件,从调查方法、评估体系、抢通保通技术等方面,坚持了“快速、实用、就地取材”的准则,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抢通保通技术全面覆盖了公路路线、路基、桥梁、隧道等各专业,并提出了安全保障措施,系统性较强;全手册图文并茂,结合工程实例,深入浅出的介绍各类实用技术,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申报四川省地方标准《公路应急保通技术规范》

近五年,四川公路设计院在出版《公路应急抢通保通技术手册》的基础上,又承担完成了四川省交通科技项目《高烈度松散体公路边坡快速评估及防治对策研究》《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及边坡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及防范研究》等课题研究,编写了《四川省营运高速公路边坡安全风险监测技术指南》《公路地质灾害及边坡工程安全风险处置指南》,在风险快速识别、初步风险评估、详细风险评估、风险处置四个层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成果。建立了高烈度地震峡谷区公路松散体边坡的稳定性快速分级系统,实现了边坡快速分级系统的界面化、智能化;建立了边坡失稳、崩塌、泥石流及路基水毁等4种典型灾害的两步法风险评估体系,研发了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管理专用系统软件,形成了不同灾害类型、不同风险等级的灾害处置指南,为山区公路的防灾减灾和安全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上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汶马高速公路、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国道318线公路汶川理县段、S205平武-九寨沟段、省道303线映秀至卧龙公路、茂北公路、叙古高速公路等山区公路运营期安全风险评估及防范,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并为其他类似地区的灾害风险评估防范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60多年山区公路勘察设计经验积累、丰富而扎实的科研攻关成果、大量实体工程验证,为编制《公路应急保通技术规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今年,四川公路设计院成功申报了该规范编制,作为四川省地方标准,该规范将针对四川易发地质灾害,提出公路灾害应急调查与快速评估工作方法、内容与流程,明确路线总体、路基、桥梁、隧道等应急抢通保通技术,以及抢通保通期间的安全保障措施等。该规范有利于指导公路应急抢通、保通进一步提升水平和效率。

编辑:翟慧

审核:孙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