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发展矛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城市人民政府践行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
作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成都市人民政府抓住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的契机,将如何高质量发展公共交通,当成一项时代和人民发出的问卷。
创新制度增添措施跟进创建工作
2016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申报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组建了公交都市建设协调推进小组,编制了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申请报告及实施方案。
2017年8月,成都市成功入选“十三五”期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第一批创建城市。
2017年10月,实施方案获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正式批复。根据批复后的实施方案,成都市积极行动,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确定时间节点,加大考核督导,全力推动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
2020年初,市政府将创建验收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目标提升和补短板、强弱项,创建公交都市示范工程验收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完成了验收申报材料编制及佐证材料整理汇编。2021年11月15日,成都市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验收申请报告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正式转报交通运输部。
创建过程中,主要市领导多次组织召开涉及公交都市创建工作的专题会议,内容涉及TOD综合开发、快速公交建设、绿道建设、共享单车规范发展等重点创建工作。
建立并落实市政府、市政府部门、企业三级考核体系,即市政府组织对市政府部门创建工作推进情况考核、市政府部门对公共交通企业创建工作推进情况考核、企业自评等。
成都市高度重视财政扶持政策的建立与完善,补贴范围从最初的常规公交运营,扩展到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方面。补贴机制从最初重点考核服务质量,到现在兼顾安全生产、优质服务与运营效率,并配备了涉及成本核算、服务质量考核、运营绩效考核的专项办法,同时将考核结果纳入企业负责人年度考核,赋予较大权重。
明确提出运营亏损财政补贴长效保障机制,资金来源为市区两级财政资金。同时,给予常规公交场站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在2016-2025年期间,每年安排2亿元公交场站建设专项资金,保障常规公交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方面,2021年市政府印发1号文件《成都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专项资金筹措方案》,提出建立成都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专项资金,资金来源为上一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经营性用地出让收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TOD收益、票务收入等,专项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项目、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及国铁公交化运营改造项目等。创建期间,公共交通建设投入资金达3000多亿元,运营财政补贴资金119亿元,补贴到位率100%。
建立了规范、科学的成本核算制度,明确了纳入补贴范围的成本测算方法,建立了目标导向更加多元的补贴体系,打出“定额补贴+单项补贴+绩效考核”补贴组合拳,建立了涉及安全、运营效率、服务质量的考核体系,实施了市区共担的财政补贴机制。
建立了“相对稳定、适度可调”的常规公交票价优化工作机制,每两年对常规公交基础票价和优惠政策进行评估,并根据财政承担能力、乘客负担水平、物价变化等因素对票价进行适度调整。实施常规公交换乘优惠政策,规定乘客2小时内免费换乘不超过3次。
创建工作一步一个脚印
开展公交用地顶层设计,合理预留公交场站用地,加强公交用地过程监督。积极推进金沙公交场站综合体、万家湾公交场站综合体、迎晖公交场站综合体等13宗公交场站建设,实现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兼容商业、金融业模式。
强化常规公交专用路权,推进公交专用道联线成网,打通公交专用道“堵点”“断点”。加强专用道维护管理及执法管理,在公交车辆和重点路段设置电子警察抓拍设备并严格执法,确保公交路权专用,提升公交车辆行驶速度、可靠性和准点率。所有施划专用道的路段均将专用道延伸至路口进口处,保证路口等待信号灯的公交车排第一位。
通过“财政资金+项目贷款+多渠道融资”的模式筹集建设资金。完善补贴补偿制度,将市域铁路、城际铁路等轨道制式纳入补贴范围。按照“服务导向、成本明晰、政策性亏损足额补贴、经营性亏损企业承担”的原则,对公共交通企业予以据实、足额、及时补贴。
开通多元化特色化公交线路。如定制公交解决商务人士中高端出行需求,快速公交作为轨道交通的补充,解决高峰时段快速通勤出行需求,社区巴士解决社区老龄化出行难点等。
在成都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启动重污染天气公共交通优惠政策,呼吁广大市民一起参与节能减排、绿色出行。2021年6月,市公交集团与金牛区疾控中心合作推出以公交车为承载主体的“移动疫苗接种车”正式上线,对城区集中和固定新冠疫苗接种点进行补充,方便市民就近接种。
持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城乡公交基础设施,促进跨区域公共交通协调发展。目前中心城区“5+1”区域跨周边区域运营公交线路共304条,周边20公里范围的线路均为公交化运营线路,公交化运营比率达到100%。
打破行政区划,推动一体化改革,统筹中心城区与跨区通道线网整体布局。在一体化公共交通线网背景下,“分走廊、分片区、分层次”进行公交线网统筹优化。推进中心城区公交票价融合,鼓励公交换乘出行提高整网运营效率。
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TOD开发模式,由“单站开发”向“片区统筹”转变、由“空间规划”向“策划规划设计一体化”转变、由“站点周边空间建设”向“特色场景营造”转变、由“开发建设”向“综合运营”转变。
特色创建工作亮点频闪
问民情、集民意,打造民生定制公交,相继开行了赶集公交专线、果蔬公交专线、山区公交专线等贴近民生的特色公交线路,切实解决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出行难题。
新旧场站无障碍设施配建、公共交通站点改造、交通工具改造、公共卫生间改造、服务水平提升。
开展以老年群体为目标的“蓝马甲”活动,向老年群体宣贯绿色出行理念等。
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推进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打造儿童安全出行空间,完善儿童安全出行体系,建设儿童友好街区。
由共青团成都市委牵头,在金沙公交枢纽站挂牌成立成都公共交通领域唯一一家“红领巾学院”。宣贯公交出行理念,科普公交出行知识,从娃娃抓起。
创建工作主要成效
成都市域内铁路公交化运营里程由创建初期的320公里提升到目前的430公里,初步形成市域半小时、平原城市群1小时铁路交通圈,铁路公交化服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成都至平原城市群及近郊新城每日开行动车401对,单日往来客流最大达到27.9万人次,增幅分别为255%、343%。
创建期间,每年开通运营3至5条轨道新线,新增运营里程450公里,建设强度连续5年位居全国行业第一。其中,2020年一次性开通5线7项目216公里,创造了年度开通线路最多、里程最长的行业记录。成都轨道交通连接了14个城区,线网工作日日均客运量560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722万人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超过60%,引领城市交通发展的主干作用持续增强。
三是构建“环+放射”快速公交系统,打造高效中运量客运通道。2013年,成都市建成全国首条环状闭合快速公交——运行于二环高架的K1、K2线。线路平均运行速度达到30公里/小时、最小发车间隔半分钟,日均载客量17万人次。目前,成都市已开通运营13条快速公交线路,初步形成“环+放射”的快速公交网络,日均客运量达到38万人次。
成都市大力推进公交专用道联片成网,着力保障公交路权优先,创建期间公交专用道里程由366公里增长到563公里,公交专用道设置比率由24.9%提高到34.0%,基本形成了连续、成网的常规公交专用道网络。推广HOV车道运用,在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禁止多乘员车辆以外的机动车在HOV车道内通行。
先后编制完成公交线网优化导则、公交线网优化规划、常规公交发展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等指导性规划文件。定期开展公交线路优化工作,逐步消除公交覆盖盲区。累计新辟252条、调整优化313条公交线路,运营线路总数达601条,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
聚焦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先后编制完成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导则、慢行交通系统技术导则和规划等顶层设计文件。全面塑造“青山绿道蓝网”城市空间形态,新建天府绿道650公里,累计建成4965公里,新建自行车道800公里,依托绿道串联26个生态区、47条绿带、53座公园,形成了安全、连续、舒适的慢行系统,改善了绿色出行环境。
开展“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研究,打造“1公里步行、3公里自行车、5公里公交、长距离轨道为主”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共享单车运营更加规范。目前,中心城区拥有共享单车85.3万辆,日均骑行154万次,重点衔接交通出行活跃区域。
公交服务方式更加多元。针对不同人群的特殊出行需求,开通定制公交、社区巴士、旅游公交、夜间公交等特色化公交线路。创造性推出城市微循环社区巴士服务,选择6.6米小型车辆,实行刷卡免费乘坐,改善中小街道交通出行环境,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促进城市公交服务与社区居民生活深度融合。目前,社区巴士线路有107条,日均发车9300余班,日均服务20.2万余人次。
成都市建成1136座公交电子站牌,为市民提供精细化的出行服务。市民还可以下载巴适公交、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手机APP查询线路换乘、车辆位置等信息。成都地铁APP实现了出行路径规划、线网拥挤程度显示、乘车和换乘指引信息查询等功能,持续提升精细化、智慧化出行水平。
早晚高峰时段开行“地铁大站空车”降低列车拥挤度,节假日提供地铁延时服务,并已实现与大铁之间的安检互信。在四川省率先实现支付宝、微信、天府通等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全覆盖。成都地铁app实现二维码双城互通,成渝两地乘客可使用成都地铁app、渝畅行app乘坐对方城市市内轨道交通,实现一码通乘。
通过创建,成都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由45%提升到60.5%,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由26.8标台/万人提升到44.1标台/万人,公交专用车道设置比率由24.9%提升到34.0%,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继续保持100%,公共交通乘车一卡通使用率由77.9%提升到95.7%,港湾式停靠站设置率由5.2%提升到10.9%,公交优先通行交叉口比率由10%提升到24%,轨道交通与公交的接驳率继续保持100%。
编辑:廖芊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