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通

客户端

泸州:十年筑梦 建设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

2023-01-31 15:58:08 来源:四川交通 作者:​姚远 瞿梦婷 -标准+

大江奔流,浩浩荡荡。

坐落在长江之滨的泸州,因江而胜,因港而兴,早在明代状元杨升庵就以“三泸名号讹千古,二水泯涽会两津”真实描绘了泸州城得天独厚的水岸优势。

泸州港(瞿梦婷) (1).jpg

泸州,作为西部各省出海的咽喉,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四川唯一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泸州港作为串联港城发展的水上明珠,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大开发、交通强国等战略机遇,充分运用自身优势,以构建水运大通道、港口主枢纽为功能支撑,从“内河港口”到“开放前沿”,持续发挥着通江达海的作用,全力带动发展通道经济、枢纽经济、向海经济。

港口建设从散至集

该市按照“港口+物流+贸易+产业”发展理念,科学谋划贯通成渝地区“双城”“两翼”综合水上交通网,强化与川南城市群内部、川东北城市群及成都、重庆水上交通规划衔接,助力川渝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2017年,依托泸州港成功争创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2019年,与青白江铁路港联合创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2020年,泸州成功入选全国30个、四川唯一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目前,泸州港已形成五个港区系列作业区,建成码头16个、泊位44个,设计年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300万吨(含集装箱100万标箱),多次获评中国港口海铁联运集装箱码头TOP10,成为全国36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四川第一大港。在原有规划岸线及码头设施的基础上,正在优化岸线布局和港口功能,开展泸州港总体规划修编和龙江港区规划调整工作;推动泸州港多用途码头二期续建工程,推进龙江港区大脚石作业区一期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密溪沟码头一期、榕山民用码头、泰安玉龙码头等扩能改造升级,纳溪石龙岩码头计划2024年建成投用,力争2025年泸州港年通过能力达到2500万吨,形成“一枢纽八主多副”系列作业区。

航道条件由劣向优

泸州境内内河航运体系发达,在四川省内河港口规划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该市长江干线及沱江、赤水河等支小河流航道18条、库区航道11条,航道里程达926公里。长江作为泸州与重庆的天然纽带,沱江作为泸州与成都平原经济圈的经济纽带,自2016年开始,该市启动长江泸渝段生态航道整治工程。2020年,沱江高等级生态航道提升工程正式开展前期工作。经过航道整治和维护,目前长江航道136公里(约占四川长江航道总里程的59%),常年维护水深由2.7米提升至2.9米,航道等级由IV级提升至Ⅲ级,可全年昼夜通航1000吨级船舶,丰水期可通航5000~8000吨级船舶,是四川省通航条件最好的三级航道;沱江航道43.5公里,计划从V级提升至Ⅲ级,增加一条贯通川南片区的运输通道;规划建设长沱两江旅游航道及旅游码头,助力城市能级和品质提升。配合开展赤水河航道常态化维护管养,远期推动永宁河等支小河流达到复航条件,积极构建“一横二纵”(长江干线+沱江、赤水河)的干支联运航道网,提高内河港口的运输能力与综合交通的衔接能力。

水上运输由点扩面

泸州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该市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指导,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强化沿江铁路通道运输能力和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港口群。以“泸州港”为极核带动,该市逐步在港口周边布局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6个“国字号”开放平台,开放平台数量仅次于成渝双核。2013年,“泸—汉—台集装箱快班”、泸州—上海班轮首航;2020年,泸州、宜宾、乐山三港整合,省港投集团川南港务公司落户泸州;2022年,中欧班列(泸州—德国杜伊斯堡)首发,标志着泸州成为全省首个开通国际陆运、水运双通道城市。目前,该市已开通到日本、韩国等3条近洋航线,到上海、武汉等地30余班内支班轮,到乐山、昆明等14条铁水联运班列,船舶运力占全省50%以上、水路运输货运量占全省40%以上,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70%左右。泸州港作为长江上游唯一能铁路直通堆场的集装箱港口,铁水联运无缝换乘,待石龙岩、大脚石码头的铁路专用线与隆黄铁路全线贯通后,长江黄金水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将在泸州深度衔接,真正为泸州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水上支撑。

绿色动能从弱到强

2016年以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提上重要日程,“绿色”成为水运发展的关键底色。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该市在环保节能上率先迈出坚实步伐,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环保,2017年至2020年相继完成长江、沱江及赤水河码头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搬迁拆除全市餐饮趸船,顺利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一行对泸州港多用途码头《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2020年4月交通执法改革后,全省首艘船舶垃圾污染物接收船、全省首艘LNG-柴油双燃料干货船建成投运,船舶污水垃圾港口接收设施、港口岸电设施覆盖率达100%,船舶受电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四川由“燃油时代”向“绿色能源时代”跨越。相继建成全省首个水上绿色服务区、全省首批船员“暖心之家”,加快推动船用LNG加注码头、水上洗舱站等绿色发展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全力争创全省绿水绿航“样板市”,协同泸州港多用途集装箱码头创建省级零碳枢纽示范点,真正形成环保低碳港口“生态圈”。

长江,将从泸州再度出发,牢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和铁路网,构建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衔接贯通“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真正把泸州建设成为辐射国内、联通国际的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为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奋斗不息。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