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蒲江县狮子树村,我家就在美丽的狮子湖畔。家门前的那条路叫大体路,由西来镇大田村通往鹤山镇狮子村、体泉村,再与省道401相接,向东可以通往县城,向西可以通向国际猕猴桃公园。
在我有记忆的时候,这条路大约2米宽,是我们生产队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在路上搞恶作剧:先在路上挖个坑,再在坑里灌满水,用树枝盖上,最后再撒上泥巴,然后就躲在一旁偷看,一旦有人踩进去,弄一脚的黄泥浆,我们就哈哈大笑迅速跑开。
后来,生产队里买了一台手扶式拖拉机,每当有肥料等生产物资需要从县城运回村里时,后面总会跟着几个壮小伙,遇到上坡就在后面帮着推,因为有的地方坡度大,拖拉机马力又小,一遇到上坡就打滑,车头左右摇摆,在土路上刨出一道道的坑,有的地方宽度不够还得用木棒垫一下才能通过。
读小学时,最开心的事就是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去县城赶场,从家里到县城约6公里的路,晴天大约要走一个半小时。有一年暑假去赶场,那天刚好遇到下雨,家里又没有雨靴,我们就把鞋脱下来提在手上,然后用稻草编个草绳缠在光脚板上,再把裤脚卷到大腿,就这样一步一滑地开开心心去赶场。后来实在走不动了,大人就鼓励我们,教我们念叨:下定决心,不怕路稀,上街赶场,好买东西。我们就边走边念,大约走了两个小时才走到县城边上,比晴天多花了半个小时。走在县城的柏油路上,我们立马来了精神,兴冲冲地往街上冲,大人又说:“泥腿子不准进城,要把脚上的黄泥巴洗干净。”于是我们只好在县城边上清溪沟里,把脚洗干净穿上鞋才进城,赶完场后又把鞋脱下来光着脚板一步一滑再走回家。
大约在1980年,我父亲调到西来中学教书,学校离家12公里,每周都是步行去、步行回,单边一趟大约要走2小时,后来学校为了照顾离校远的父亲,就给他配发了一张购买自行车的票。1983年,父亲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从此,我们也有机会骑自行车进县城了。当时还是泥巴路,自行车在晴天还可以派上用场,遇到下雨就恼火了,要在车后随车携带一根木棍,骑几十米就要下车撬泥巴,不然黄土全粘在自行车护泥板上根本就骑不动,而且自行车骑起也非常费力,骑不了多久就累得满头大汗,有时还不得不把自行车扛起走。那时,我们县蒲塘路已经铺成了沥青表处路面了(我们称为柏油路),不论晴天还是雨天,都可以骑自行车,当时我多么希望我家门前那条路也能修成柏油马路啊!
1990年,我在龙泉驿参加工作,那一年我家门前那条路终于铺上了稀稀落落的碎石,到县城也不再打光脚板,却依然不能晴雨通行,铺好的碎石到夏天又被洪水冲走,道路又变得坑坑洼洼,就这样修修补补又维持着通行了10年。
到了2000年,成都市交运局提出了实施“村村通”水泥(沥青)路工程,那时我也从龙泉驿调到蒲江县交运局工作。为鼓励大家修水泥路,市交运局每公里补助5万元,不足部分由地方自筹,修1公里4米宽水泥路需要15万左右,我们家门前那条路在我们村境内有2公里,加上扩填路基、埋设涵管、浆砌路肩一共需要50万。虽然钱有点多,但是父老乡亲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我们家门前那条路已经成为制约家乡发展的拦路虎,而且想走水泥路的愿望早就深深地埋进了大家的心里。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彻底解决道路晴雨通行的问题,父老乡亲齐心协力多方筹措资金:号召受益群众每人出资150元,在外面工作的同乡、企业老板每人至少捐赠500元;县民政局、农业局因为有种植基地在我们村境内,两个单位又赞助了一点,就这样东拼西凑终于凑足了修水泥路的钱。记得开工那天,施工单位把石灰线一撒,大家就主动把果树搬走,一个星期就把土地调出来了,为了保证质量,我们先扩宽路基到4.5米,做了泥结碎石基层。在浇筑混凝土时,村里的老年人还义务去监督工程质量,看到哪里路基高了,马上用锄头铲平。经过4个月艰苦奋战,这条祖祖辈辈走了上百年的“土灰”路终于在2001年变成了“洋灰”路。
随后几年,与我家门前那条路相连接的几条村道也都建成了水泥路,去县城也由以前的唯一通道变成了多通道,家乡的父老乡亲进城更方便了。道路通了,产业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耙耙柑、猕猴桃、茶叶,进村收购水果的商贩也多了,大货车也能直接开到果园地边。以前卖水果肩挑背磨,小车转运再装大车的时代也一去不返。水果价格也是节节攀高,父老乡亲的腰包鼓起来了,过去的泥砖房都改建成了楼房、小别墅,家家户户都买了小轿车,90%的农户还都在城里买了商品房。
2016年,市交通运输局又提出了对农村道路提档升级的要求,我家门前那条路从4米宽又变成了6米。至此,记忆中那条2米宽的土路经过40年的变迁,终于变成了6米宽的水泥路,实现了双向通行,现在从我家到县城也从最初的90分钟缩短到了10分钟。2020年,我家门前那条路又安装了路灯,道路两侧栽花种草,花开四季瓜果飘香,两侧的房屋进行了粉饰、修建了污水管网和休闲广场。如今家乡父老乡亲也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光纤电视,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交通兴百业旺,路通了,家乡父老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再也不用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再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背着太阳过西山。柑橘、猕猴桃的种植、售卖也更加精细化、科学化、专业化,种田也不仅仅是养家糊口,农村也是能让年轻人实现自己梦想的大舞台。路通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也变了,再也不是农民午饭三点半,晚饭八点半,如今他们也是早上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晚饭后在广场跳健身舞,农闲时也能到处旅游观光。
近年,我家门前那条路又被规划为柑橘公园和猕猴桃公园的连接道,随后升级成沥青混凝土路,狮子树村也被列为全县乡村振兴建设的试点。我的家乡因路而兴,因路而美,我的父老乡亲因路而富,因路而强,看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无悔交通人的艰辛,我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幸福年代,感恩祖国的繁荣富强。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