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一条路 造福几代人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刚除草回来的李二姐高兴地在公路上唱起了歌。由于地理条件制约,自然灾害频繁,交通不便已成为制约北川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最大瓶颈,其中S216墩青路便是北川关内交通短板的一个缩影。曾经S216墩青路地质灾害点位多、路面颠簸崎岖,群众出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最真实的写照,特别是每年汛期,垮方断道突出,群众安全出行不能得到保障。由于通畅能力差,沿线群众生产难、出行难、发展更难,群众农产品常常面临运不出或运输成本高等问题,交通成为限制沿线地方发展的一大因素。修建墩青路成为群众最急迫的需求,也是群众心之所向的呼声。5月1日,随着S216北川墩上乡至青片乡灾毁修复整治工程项目顺利竣工,一条平整、舒适、宽敞的沥青路如同黑丝带一样在百里画廊般的大山间蜿蜒,至此也让李二姐回家之路不再泥泞、耗时。
做活旅游路 吃上轻松饭
要想富,先修路。同样是在北川县的青片乡,“交通方便了,我们什么都好起来了,现在每天我都要早起穿串,赶在中午来景区出摊,再也不用加班熬夜去工地做小工了”小寨子沟景区旁的炸串摊李阿姨笑着说道。青片乡是北川县关内的最边远乡镇之一,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这几年村子里开起了农家乐,依托交通带来的便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说起道路对村民生活的改变,青片乡正河村村民王蓉深有感触:“以前颠簸不平的石子路,如今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不仅我们出行方便了,我们自己也开上了农家乐,当上了旅游的老板,现在更能歌善舞,把我们的歌舞文化,展现给更多的游客朋友们。”
乡村振兴旺 公路必先行
“来我们这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我们平均每天可以接待游客量七八百(人),甚至上千人,实现了年收入100万以上,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青片乡正河村村民王蓉说道。产业发展振兴,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保障。一条条沟通城乡的道路既是方便群众出行的便民路,更是致富奔康的致富路。越来越多百姓走上了沥青路、水泥路、发展路,从村庄到乡镇、从乡镇到县城、从主干道到小街道,纵横交错的乡镇公路、宽阔明亮的柏油马路、高效便捷的城市公交系统,铺就了北川发展的“高速路”,将外地游客引进来,让旅游大巴开进了羌寨,使北川文旅资源得到更好地展示和发展。
“我和大学同学今天特地从成都开车赶过来,就是为了感受一下羌族的刺绣,还有传统美食——洋芋糍粑”成都游客李玲说。
交通巨变,不仅串联起了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发展等,还促进了交通与旅游、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目前,北川县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恢复提升,建、管、养、运全面协调发展,构建起了内联外畅、四向通达的交通网络,在优化交通布局的同时,全面、快速、高质量推动公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五年间,新增道路2400公里,新建隧道7座、全县的公路通车里程达3610余公里。
“全县交通发生巨大变化,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其中)九绵高速北川段主体已基本完工,涉及里程15公里;全县新增一二级公路140公里,道路里程由短变长,服务群众能力的水平大幅度提升,道路通村、到组、进户。全县全域覆盖的便民小农客,解决了农村群众从村到镇赶集的出行问题,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道路由通达到通畅,建成了49公里的幸福美丽乡村路、溜索改桥及铁索桥改公路桥13座,提升改造国省干线325公里。”北川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胥扬说。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