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通

客户端

一程峡谷“天路”一生金沙情

2023-08-02 16:38:43 来源:四川交通 作者:​孙丽筱 焦运轩 -标准+

沿着金沙江畔修建的沿江高速令人印象深刻。

从设计阶段BIM项目拿到buildingSMART国际大奖,到建设阶段成为国内单体投资最大的高速公路,以及具有令行业内外瞩目的“六个极其”特点、接近每公里2.1亿元的超高造价……任意一项,都令它被长久持续地关注着。

前不久,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以沿江高速为主题的专题片《峡谷“天路”》,后经央视新闻频道再次转播,获得高收视率。

沿江高速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支撑项目,也是服务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乡村振兴的大通道,已成为全省甚至全国在建高速公路中的“顶流”。

在这“光环加身”的高速公路背后,有一群人,无论寒来暑往、星移斗转,在深山沟壑中与它相守,推动和见证它一寸寸向前延伸、一尺尺向天空触拥。笔者有幸陪同央视《峡谷“天路”》工作组前往沿江高速拍摄,认识了邹育麟、陈杰、何玉川等沿江人。他们,就是这群人的代表和缩影。

邹育麟

与企业共奋斗、同成长

邹育麟,沿江高速公路金宁段、宁攀段的总工程师,39岁,重庆人,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作为蜀道集团高速公路建设领域核心技术人才之一,身边领导和同事们都如此评价,“像邹总这样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甚至连写作、表达以及沟通协调能力都强的高材生太难得了。”

他在沿江工作5年多时间里,主持了科技项目4项、发表论文10余篇、获授权专利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4项,凭借优异的成绩入选了四川省高层次人才计划“天府青城计划”。

为实现“品质高速”建设,他牵头制订了省内首个高于交竣工检验评标标准的《品质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为实现“数字高速”建设,他牵头联合各方自主研发的“单套制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彻底改变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内业的传统工作模式,告别数以吨计的纸质资料、有效解决了“签字难、计量难、竣工难、查阅难”等老大难问题,预计节约纸张3000吨、交竣工资料验收较以往提前3-5年、节约非生产性投入超亿元;为实现“绿色高速”建设,他牵头构建了“两隧一梁厂一服务区”的“绿色+智能”建造示范基地;为实现“效益高速”建设,他坚持实施动态设计常态化管控,已实现合理的设计优化超4亿元。

他在建设沿江高速的过程中,一起参与科技创新研究的青年同志们,不仅收获了满满的职业成就感,还切身感受到了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于解决生产经营难题发挥出的重要作用。不少人开始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积累实践经验。

“基层是锻炼培养年轻建设者的最好熔炉,在基层,他们能得到最快最全面的成长。”邹育麟深刻理解在艰苦偏远地区交通建设中的“人才难题”,对公司青年员工既重工作实践又重素质培养。自2020年6月开工建设以来,沿江攀宁公司近百名员工中,41名40岁以下的青年员工获得职称晋升,13名青年员工取得了更高学历,31名青年员工在专利证书上榜上有名。

不得不说,邹育麟同他们一道,在交通强省新征程中“跑”出了“加速度”。然而这种速度,还惹得公司里的另一群员工对他“又爱又恨”。

这群人就是司机。司机刘洋说,对他“恨”,是因为他从前期勘察设计到后来开工建设,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刮风或者下雨,每个月都会至少跑工地2至3趟,每趟至少3至5天,在他心里,没有周末的概念,也没有白天与黑夜的分别。如果司机跟着他开车跑沿线,那么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就会是工作常态,不到晚上八九点钟,就不要想从工地离开。说爱他,是因为邹育麟对他们总是如兄弟般爱护、关心,出发前总是会提醒他们注意天气带好衣物,在工地上吃饭一定会记得叫上他们,在车上聊天也不忘与他们闲话家常,鼓励他们持续学习、提升自己。

2017年12月,邹育麟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来到了沿江公司,自此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项目,在他心里,沿江高速就像自己在工地上养的另一个“娃”,他将自己对孩子的爱同样倾注给了它。五年来,他也一直琢磨着给这个“娃”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峡谷‘天路’》推出的当天,他在电话里激动地说,“就是它了,峡谷‘天路’,符合我对这个‘娃’的所有企盼和想象”。想来,修建沿江高速公路的5年多来,对他和他的同事们来说,也许就是呕心沥血、倾尽全力孕育和见证了自己“孩子”的诞生和成长。

何玉川

戴着“太阳安全帽”的女子安全监督员

何玉川,47岁,四川路桥大桥公司安全管理员,是大桥公司甚至整个路桥集团329名安全管理员中的唯一一名现场女子安全监督员。她看上去瘦小却精干,戴着一顶自己特制的有圈草帽沿的安全帽,在离河面200多米高的钢丝网面上“健步如飞”。“每天在户外爬上爬下,实在太晒了,就买了个草帽把帽檐剪下来粘到安全帽上遮一下。”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道。

她和丈夫李小红都是建设项目上的安全管理员,也是四川路桥的“桥二代”,对桥梁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直爽泼辣、热烈真诚的性格,还有与工人打交道的“独门秘籍”,作为一名女性职工,她把现场安全管理一直做了下来,还做得很好。“领导说,我很适合干这个工作,这一干,就是13年。”她笑着说。

她的“独门秘籍”就是“刚柔并济、事不过三”。她说,刚与工人相处时,她会好好地把规章制度解释透彻,把道理掰扯清楚。平常遇到工人们需要搭把手的时候,她会上前帮忙。天热买水时,她也顺手给工人们也买一瓶。酷热的夏天里,她把工地上发的防暑降温药品拿到工点备上,供工友们需要时随时取用。时间久了,大家都看到了她的热心肠和真性情,便从心里面喜欢她。每到饭点,她的桌子上总是围满了人,大家都愿意聚在她这里来吃饭聊天。但她也有个原则,就是“事不过三”。当工人第一次、第二次违章作业时,她都会温和地提醒,但若有第三次,她就会坚决制止。“我不能让任何人为因素给项目增加风险。”她说。

有一次,在嘉鱼长江大桥项目主墩上拆内膜时,有一位工人不愿意挂好安全带(内箱平台已拆),何玉川两次请他按照规定挂好,他却不理睬,下一秒何玉川强行要求他停止作业、离开主墩,那位工人不服气地说,“我在其他地方都这样,在这里就不行吗?”说着就想冲上来动手打人,何玉川坚定地说,“在我们这里就是不行,必须先挂好,再做事。”何玉川随即向相关管理人员说明此事,促使该名工人离开工地。“如果安全意识不能培养,也不接受意见,那么他可能是不适合这份工作的。”何玉川平静地说。

何玉川还有一个安全管理“九字诀”:眼多看、脑多想、手多动。“‘眼多看’就是要不放过任何细节,仔细全面地巡查现场;‘脑多想’就是要尽量把每道工序,环节想一下会不会出现安全问题,想想可能存在的隐患;‘手多动’就是如果发现小的问题,例如锥形桶倒下了等情况,就自己动手规整”。

按照这“九字诀”执行下来,还真让她发现和协助处置了不少安全隐患。

2022年6月,黑水河大桥宁南岸正在进行主墩施工,有一个吊点正准备起吊20根6m*4cm的钢筋,每一根钢筋都分别有一个卡环,何玉川像往常一样巡查着这一排准备起吊钢筋,突然发现有一根钢筋卡环销子有松动,已经退出了1厘米,她赶快叫停,让工人们重新拧紧这个销子。“以它的重量和直径,这根钢筋若是吊到半空中脱落掉下来,一厘米厚的钢板都能被击穿,更别说砸到人了。”她心有余悸地说。从那以后,她和工人们达成一致,凡是起吊前必须逐个检查卡环销子是否拧紧。还有一次,在盐坪坝长江大桥施工现场,有一位吊装指挥员在指挥吊装时,没注意到捆绑绳未打紧,两根吊绳没平均分配吊物就指挥起吊。何玉川发现了,赶快制止了起吊,重新调整后才再次起吊,并对指挥人员做了200元的罚款。

何玉川说,“这份工作一开始可能会令我‘招人恨’,但只要等工程结束后,所有人都能安全回家,就达到了我在这个岗位的职业目的,也对得起我在四川路桥27年来的责任与担当。”

多年来,何玉川实现了安全管理“零”事故,也得到了组织的肯定,获得了蜀道集团评选的“三八红旗手”等十余项荣誉,她说,“荣誉不会令我骄傲,只会激励我不断地认真做好安全管理这一件事。”

陈杰

从小时候起 我就想去写黑板

陈杰,49岁,中共党员,沿江高速1-14/19项目经理,四川路桥公路隧道分公司副总经理。他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桥二代”,从小就在四川路桥工地长大的他特别羡慕一位被称为“工长”的人。

“那时候的工长,也就是安排每天工作的师傅,每天会用粉笔在一块小黑板上面写,张三今天要干啥,李四今天要干啥。”陈杰说,他从小就在想,什么时候他也能去写一下黑板。

长大后,他进入四川路桥开始当学徒,由于善于钻研和创新,很快成为了工人中的骨干。再过了四五年,就如愿以偿,写上了“黑板字”。

后来,这份工作对他来说已经轻车熟路,在单位的支持下,他决定继续学习充电,自考完成专科学习和本科学习。带着满脑袋的技术知识,他顺利地成为一名技术员,从此开启职业生涯中不断“升级打怪”解决生产经营难题的经历。

“以困难为乐、以挑战为趣、以创新为荣”,他不断对工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刨根究底,对解决方案进行琢磨完善和创新尝试。

2015年,他“临危受命”,承接了四川路桥江习古高速公路项目标段建设。这个项目因为桥隧比高、结构物复杂、地质结构复杂,先后被4个主业公司婉言拒绝。当业主公司找到隧道分公司时,公司立即派陈杰接下了这个项目。到项目后,他们反复探勘现场、研究设计文件,通过调研和推演,迅速提出了变更桥梁结构形式、桥改路、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划分包件等一系列措施,并得到业主和分公司的大力支持。

就这样,通过提前谋划,江习古TJ11分部的建设难度和施工成本都得到了充分的事前控制。期间,他还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铰式调坡器”,解决了传统预制梁频繁更换桥梁支座通病,成功申报了专利,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因为节约了工期、降低了非生产性开支,这个项目的盈利率高达7%,远高于一般项目的4%-5%。

正是因为这种敢于挑战、善于攻坚、勇于创新的个人特质,每当公司发展遇到“硬骨头”时,陈杰可能总是被第一个想到。

2018年,四川路桥提出加快山区高速公路工业化建造之路,决定在成宜高速公路建设全省首个智慧梁厂。各级领导和各相关部门一致决定,把任务交给陈杰具体负责。但囿于技术资金和一些其它原因,第一代智慧梁厂实际上仅仅在结构设计优化、工艺微改微创、生产集成管控上做了一些工作,虽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但陈杰和他的团队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成功创建了四川省第四批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获得专利、工法、成果20余项。

2020年,智慧梁场取得“质的飞跃”。

按照四川路桥产业布局,为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成果运用,继续探索“山区高速公路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陈杰再次肩负使命,奋楫笃行,以“全自动标准化建设”为核心的智慧梁厂2.0项目在四川沿江高速落地并投产。

陈杰和管理团队在接受此任务时,既欣喜又沉重,欣喜的是可以再次探索智慧梁厂建设,沉重的是如何才能建好真正的智慧梁厂。

项目建设初期,他们寻遍国内先进项目交流“取经”、反复研究,从项目场地规划、区域布局、技术研究、创新改革、队伍谈判,陈杰为了深度参与和把握每一环节,干脆直接住在了工地一线,见证智慧梁厂2.0的逐渐成型并投入生产。

智慧梁厂彻底颠覆了传统预制T梁的生产模式,在“T梁钢筋笼一体化成型技术、一键操作高精度数字模板、自动驾驶电动台座、智能无人拌合、混凝土自动运输布料振捣、太阳能蒸汽养护快环线和数据管理驾驶舱”七大层面进行了创新研究,构建了“创新智造+数据赋能+工匠品质”的制造新格局,加快了蜀道集团四川路桥“智能建造”前进的步伐。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设计线路98座桥梁(单幅)近6000片T梁生产任务,培养了一批“智能建造班组”人才,该团队拥有的创新成果和专利也多达四十余项,多次在省级和国家级媒体报道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陈杰早就不写小黑板了,却在当项目经理时,养成了早晨6点开始布置工作的习惯。每天6点,他就开始跑步,边跑边检查各项工作,再通过微信发语音消息给同事们一一安排。起初,大家以为他只是一时兴起,没想到他就这么一直跑了下来。他说,“跑步好啊,一来可以锻炼身体,二来锻炼以后脑壳反而更清醒,以我现在的身体状况,可以持续工作到退休后,因为搞研发这件事,很‘上瘾’啊。”

一程峡谷“天路”,一生金沙情。在沿江高速上,以邹育麟、何玉川、陈杰为代表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他们坚持“敢于担当、永争一流”的蜀道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向着共同的目标,贡献着属于自己的力量。

编辑:翟慧

责编: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