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通

客户端

聚焦精准发力 加快推进成都现代化轨道交通产业体系建设

2023-08-28 16:22:46 来源:四川交通 作者:陈杰 -标准+

“左侧主螺扭力校验合格,数据已同步上传终端,请注意查看。”这是,8月25日,记者走进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元华车辆段智慧装配工厂一线生产看到的一幕,正在进行转向架组挂工序扭力校验的薛天凯提醒工友紧盯电脑操作系统,认真检查每一处上传数据是否合格,这样的默契配合在成都轨道装备智慧工厂里每天都在进行。成都轨道集团充分发挥国企示范引领作用,依托成都超大规模轨道线网资源以及全产业链条集聚发展优势,以产业“建圈强链”为主线精准发力,实现精准对接城市发展战略、精准服务轨道运营需求、精准聚焦产业科技前沿,不断做优做强“产业投资、产业运营、产业服务”三大主业,全力推进全力推进轨道产业生态建设。

88be39d790212672e0a8c3269b8e304.jpg

多方整合聚集资源 提升成都造配能力

以成都市制造强市战略及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为指引,深入开展产业投资机会研究,先后发布系列产业研究成果,立体展示成都轨道产业生态全景,绘制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图谱,提供了精准的产业招引对策。依托成都超大规模轨道线网资源以及全产业链条集聚发展优势,以产业“建圈强链”为主线精准发力点,以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智能运维”等重点领域,牵头推动轨道装备智慧工厂、交控科技西部区域总部等14个“专精特新”高能级产业项目落地成都,实现直接投资签约额超13亿元,带动市域外投资超18亿元,项目累计总投资可达50亿元以上,本地投资签约总额超80亿元。通过深入开展“链主聚链辅、圈链拓生态”产业协作,推动成立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联盟,协同政府部门先后引进中车四方、中车长客等3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落地成都,促进成都形成“一校一总部三基地”轨道产业空间发展格局,2022年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约2000亿元,年均增速10%以上,城轨车辆装备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50%,助力成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成为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都成为国内五大轨道交通零部件配套基地以及产业链最齐备城市之一。

聚焦产业科技前沿 促进产业加速聚集

成都轨道集团联合西南交大成立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通产业新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产业化、产品化路径,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联合联合中车时代电气、中车时代新材成立成都轨道时代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材料与工程创新中心,聚焦轨道装备智能化、设备统型、国产化替代、新材料研究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探索具有强势增长点和高价值的新技术、新产业。联合中车四方共同搭建2025智慧型全自动行车试验平台,创造了国内首个基于云计算的新一代综合监控研究测试平台等6项“国内首个”,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了多系统智能运维技术试验、多功能综合测试的综合性平台。以城轨交通信息化、数智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成功培育孵化了全球首台套地铁线路巡检机器人、弓网在线监测装置、接触网悬挂状态智能巡检系统等20多项成都“智”造新技术,获得专利34项、4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个项目获全国性创新大赛奖项。

image.png

精准服务数智赋能 打造智慧维保集群

“以往列车检修,零部件出了问题,我们都只有拉回厂家检修或新配后拿回来安装使用,现在依托这个智慧工厂,我们基本可以自己解决大部分的零部件问题”。成都轨道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晓飞告诉记者,“我们不但要解决维保问题,节约生产运营成本,还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创新构建“1+N”城轨智能维保体系(1-轨道车辆,N-车辆核心部件及关键系统),联合中车四方、中车长客在元华车辆段合资建设总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的西部地区首个具备城轨A型电客车自主检修能力的维保基地——成都轨道装备智慧工厂,推动产业链相关企业落地工厂,形成每年超过250辆的“整车+转向架+大部件”核心检修能力,就近精准服务轨道运营车辆检修需求,打造国内城轨车辆智慧检修合作标杆。

车型更兼容。以“多线路、大批量、跨平台”车辆检修能力建设为目标,2023年建成投产跨平台城轨车辆转向架检修生产线,可兼修A型、B型地铁车辆和时速140-160公里市域列车的车辆转向架,在国内城轨车辆转向架检修线中尚属首例;同步实现了车辆齿轮传动系统生产线的跨品牌维修,提升设备检修的兼容性。

管理更智慧。以数字化、智慧化赋能生产管理,率先引入了MRO(城轨检修系统)、IOT系统(产线数字化系统)等生产管理系统,打通了生产制造各环节数据链接,实现了车辆检修工艺、采购、生产、质量等各环节的信息共享、有序协同,推进检修管理手段由事后检修、计划检修向预测检修、精准检修迭代升级,全面提高生产智慧化水平。

检修更高效。依托与地铁车辆段同址办公的独特优势,实现了与地铁车辆段的轨道资源共享、检修信息互通,使受检车辆运输更便捷,每年可节约车辆运输成本1000余万元。结合陆续建成投产的车辆整车、车门、齿轮箱、转向架、空调等检修线路,使车辆检修前后端工艺流程衔接更紧凑,整车检修效率提高8%。

从西南交大的“实验室”到新都区的“外壳组装”再到双流区智慧工厂“体检”,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日趋完善。智慧工厂则是进一步有力助推成都形成车辆智慧检修、下一代智慧列控系统、自主化电气牵引系统等产业关键设备及系统的研造修能力,据悉,目前智慧工厂每列车的维修时间大约需要20多天,按照维保要求,大约每6天就有一列车维修合格后恢复运行,满足现有轨道运营基本需要。后续,智慧工厂还将继续提升自动化程度,在车门机构装配线上“上新”摆臂机器人,以提高车辆关键设备检修的可靠性,推动实现“成都车,成都研,成都造,成都配套”。

编辑:翟慧

责编: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