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毕铁路从乌蒙山穿梭而过,一座座连接山间的空中桥梁成为大山深处最靓丽的风景,一条条翻山越岭的铁路线见证着建设的奇迹。这背后,有一群群背井离乡、执着坚守的人,他们用自己无悔的年岁,筑起这段传奇之路。
打造精品工程 坚持“工匠精神”
“出发之前永远是梦想,上路之后永远是挑战”,这是蜀道铁路投资集团叙镇铁路公司总工程师王锋常说的话。2015年,在加入叙毕铁路项目筹备组工作后,王锋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改变。8年时间,他历任叙镇铁路公司建设管理部副部长、部长,副总工程师、总经理助理、总工程师,在身份变化、职位调整中,始终在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数百公里的崇山峻岭间战斗着、坚守着。
工作中,王锋把蜀道铁路人一丝不苟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建设管理、安全质量管理、防暑降温,每个技术的重难点、管理的薄弱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每次重大突发事件、关键节点都有他冲锋在前。因为他深知要想打造精品工程,坚持“工匠精神”是保证品质的前提。这种近乎严苛的认真为他赢得了同事尊重和信任。
2018年项目建设高歌猛进,突发多起安全险性事件,鹧鸪寨隧道超前钻孔喷出高压水、下坝隧道出口暴雨后溶腔涌水淹洞、欧家湾隧道进口进入揭煤施工、下坪隧道进口天然气瓦斯沿节理喷出燃烧。安全生产技术先行,他及时组织五方会勘,明确应急处置流程措施与下一步处治方案,有条不紊从容应对,妥善处治险性事件。
2022年2月底至3月初,斑竹林隧道浅埋段洞顶汽修厂多次到斜井洞口阻工。面对现场阻工,尽管心急如焚,王锋仍从容应对。经过一系列的协调工作后,最终,为5月20日斑竹林隧道全线安全贯通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次独特的“徒步” 源自精益求精
2023年7月4日至8日,川南地区已进入盛夏时节,高温、高湿和强紫外线是这片区域的夏日标配。在已经铺好轨道但还未通车的叙毕铁路(川滇段)上,出现了一群“草帽大军”。他们从叙永北站出发,沿着铁路一路南下。手里拿着锤子、放大镜、施工图等施工用品,身上穿的既有便装也有工装,汗水打湿了又晒干留下的白色盐痕在他们的衣服上清晰可见。这群人边走边看边讨论,成了铁路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原来,叙毕铁路(川滇段)即将进入静态验收阶段,为给全线来一次彻底的“体检”,做好项目收尾攻坚,全体施工管理人员徒步从标头走到标尾,一步一步检查过去。大家先围绕剩余工程、问题销号、四电施工界面移交等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全面梳理,整理出一份问题清单。定了“处方”,大家带上草帽、施工用品,即刻出发。5天时间里,他们一起徒步80余公里,对标静态验收标准,逐点察看,讨论研究。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督促参建单位予以整改。
叙镇铁路公司副总工程师唐俊林也是这支“草帽大军”里的一员。结束“徒步”回到驻地,他晒到皮肤黝黑。尽管疲惫,他还是跟大家一样,言语却是轻松喜悦:“虽然这些点位我们都来过很多次,但像这样各专业专家一起按照验收标准进行把脉、一起想办法逐点解决、一起系统梳理,还是第一次组织。大家相互切磋学习、共同‘找茬’,问题暴露得早、解决在前是好事,心里面一下就踏实了。”
叙毕铁路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险峻、质量安全风险极高,项目沿线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富水、岩溶、煤层瓦斯等不良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汛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易发,施工环境恶劣。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造成工期延误,任何一项质量瑕疵都会对项目运营产生重大安全隐患。为建设一条“放心”铁路、高质量铁路,让自己“心里面踏实”,建设团队一步一步走通全线,现场处理、集中解决问题。这一次独特的“徒步”,源于他们对施工质量的精益求精和施工进度的严格管控,以及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敬业奉献精神。
编辑:翟慧
责编: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