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天,在严重泥石流地质灾害过后,建设者们圆满完成了一座临时应急通道的搭建与拆除任务,同时建成了两座永久性桥梁,实现了雅康高速的全面通车。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勇敢无畏、攻坚克难?又是什么让因灾损毁的雅康高速日地沟大桥重获新生?
是“两路”精神,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精神!在日地沟大桥恢复与重建的施工现场,四川路桥交建集团组建的重建项目团队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让群众出行有道路、归家有途径。
抢通之路 担当书写速度传奇
时间回到2024年8月3日7时,原本准备休假送儿子去上学的项目部安全总监张林,突然接到康定姑咱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且亟需救灾队伍的消息。
“项目管理人员、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立刻集合,整装前往一线抢险。”“机料部门协调好设备和操作手。”“综合办把应急物资准备充足。”一条条紧急却又清晰的命令从张林口中传出。仅仅3个小时,30人、14台设备以及一车应急物资便在泸定收费站整齐待命,准备奔赴前线抢险。
坐上抢险车后,张林才抽出时间给儿子发去信息:“儿子,爸爸有紧急工作任务,不能回家陪你去上学了,对不起。”
片刻后,儿子回复了信息:“爸爸,你是大骗子!不过,你一定要注意安全。”张林把头转向窗外,映入眼帘的是被泥石流冲击得千疮百孔的大地。
“当时在现场,真的完全被震撼了。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泥石流就如同脱缰的野马,虽然高峰已过,但依旧横冲直撞,桥梁、墩柱、路基,无一幸免。”张林回忆起那天的情景,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到达现场后,抢险队伍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抢险工作中。清理泥石流、搭建临时通道、协调设备和物资……
“那时候,我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抢通道路,让救援车辆和人员能够顺利通行。”
经过连续奋战,8月20日,日地沟大桥左线公路钢桥建成通车,中断14天的雅康高速泸定至康定段恢复临时通行。当第一辆小型载客汽车缓缓驶过临时钢便桥时,张林和队友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重建之桥 创新成就坚固通途
抢险保通只是第一步,恢复重建并确保大桥不再受地质灾害影响才是长久之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四川路桥的建设者们不断攻关创新。
“这次重建,我们不仅要恢复桥梁的通行功能,还要提升它的抗灾能力。我们采用了多种新技术、新材料,确保新桥更加坚固、耐用。”作为有着近20年工作经验的老路桥人,项目部负责人詹伟谈起这些,犹如数家珍一般。
在重建过程中,项目团队克服了诸多施工难题,采用异地拼装、分段焊接,导梁、三维千斤顶等创新工艺,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
8月20日,左线临时通车。
9月30日,双线临时通车。
10月9日,重建完成。
新桥左线为60米钢箱梁,右线是30米T梁与70米钢箱梁的组合,取消中支墩以增强稳定性,并采取“三防”措施:人防方面,在隧口设置观察哨岗,以便即时响应;技防方面,利用气象雷达预报泥石流,在日地沟全流域安装预警设备,全国领先的桥梁损毁紧急示警装置在日地沟试点成功,现场机械、声光示警与监控中心预警同步,通信基站确保监测设备通信畅通,通过多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工防方面,修建拦挡和排导槽工程。这些创新举措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对桥梁结构的影响,确保了新桥的安全性,也为全国公路防灾抗灾提供了借鉴。
传承之魂 无畏彰显精神力量
“‘两路’精神是什么?是让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咬牙挺住的信念和力量!”张林的话铿锵有力。
抢险初期,为了更准确地评估二次灾害隐患并降低抢险作业的安全风险,身为项目安全总监的张林前往泥石流上方进行风险研判。深秋的日地沟昼夜温差极大,他紧紧束起衣袖,在乱石嶙峋的山坡上艰难攀爬。山间的泉水迅速打湿了他的裤腿,冷风吹过海拔2500米的高原,让人感觉格外冰冷刺骨。他拖着湿透的裤子,在巨石间奋力跳跃前行,尽管腿部被划破,他仍忍着伤痛,及时将前方的信息反馈给方案组,为抢险保通方案的制定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
而类似的故事,在抢险期间不断涌现。项目负责人詹伟患有严重的胃病,在施工现场常常顾不上吃饭,每当胃疼发作时,他吃上一片胃药就继续投入战斗。作为经验丰富的老路桥人,他时常与队友们分享前辈的感人故事,追忆当年修建二郎山隧道的艰辛历程,畅想久马、川汶等高原天路的未来……
“我们现在修路有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开路,当年‘两路’开凿时靠的是人挑马驮,靠的是铁锨、钢钎,前辈能做到的,我们也能!”
是啊,前辈能做到的,我们也能!这不正是传承“两路”精神最好的答案吗!
一条路,翻山越岭而来,是为“通途”;一种精神,赓续七十年仍崭新如初,是为“两路”。日地沟大桥焕新的背后,是四川路桥建设者们战天险、斗地灾的豪情壮志,更是曾经“两路人”风餐露宿、爬冰卧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精神的传承。
编辑:李源源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