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辽阔而复杂的地理版图上,一项雄伟的工程——康(定)新(都桥)高速公路正在如火如荼建设。该条高速公路是四川省“十八射九纵九横”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四川省内在建平均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项目。
在建设过程中,近千名建设者坚守高原,用智慧与热情,一次次攻克建设难题,高质量建设这条交通要道。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国家和四川省高速公路网布局,提升公路应急保障能力,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应用智能化设备 助力提质增效
康新高速公路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境内,起于康定榆林,接雅叶高速公路康定过境段,经折多山,止于新都桥镇东俄洛三村,全长约79公里,共有8座隧道,桥隧比高达67%,平均海拔约3526米,具有“高海拔、高寒、高地震烈度带、高隧桥比”的“四高”特点,这样的建设难度对于项目建设团队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挑战,项目建设团队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通过引入智能化、机械化设备,实现了施工效率和质量的双提升。
在康新高速公路项目的智能钢材加工配送中心,6条全自动生产线昼夜不息,持续加工出隧道建设所需的各种构件。从焊接钢管、切割钢板,到组装钢网、吊装成品,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大大减少了人力需求。
据蜀道集团藏高康新公司工程师谭友林介绍,项目采用这样的智能化生产模式,每天能够生产出约1300根超前小导管和2000张钢筋网片,而以往这些工作至少需要100名工人才能完成,现在仅需不到10人。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降低了安全生产风险。
项目的智能化应用不仅体现在钢材加工上,更贯穿于隧道施工全过程。在吉托隧道的施工现场,一台台大型机械正忙碌地工作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三臂凿岩机。这台机器如同一个拥有三只手臂的巨人,仅用两个多小时就能凿开180多个孔洞,为后续爆破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相比之下,人工打孔则需要两倍甚至更长时间。此外,隧道内的出渣、排险、立架、喷浆等作业也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有效提升了施工速度和质量,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
坚守高原 近千名工人全面复工
如果说高科技是康新高速公路建设的硬实力,那么高热情则是推动这一工程不断向前的软实力。
2月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寒风凛冽,在吉托隧道的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轰鸣声与工人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目前,康新高速公路6个标段近一千名工人已经全面复工。他们穿着厚重的棉衣,戴着安全帽,穿梭在机械与钢筋之间。
三臂凿岩机驾驶员彭晓山,是众多工人中的一员。他每天驾驶着这台庞然大物在隧道中攻坚,用精准的操作完成每一次打孔任务。尽管工作环境艰苦,但他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每当提到自己的工作时,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与满足。他知道,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是为康新高速公路的早日通车贡献力量。
安全员李璇,长期坚守在监控屏幕前,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她会立即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确保施工安全。她的工作虽然看似枯燥,但却至关重要,正是有了像她这样的安全员,康新高速公路的建设才能安全顺利进行。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