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处控制桩精准落位,近日,川(主寺)红(原)高速公路项目全线175处设计控制点交桩任务提前完成。从徒步丈量沿线村庄、牧区,到优化高速公路路线图,这场历时3天的踏勘攻坚战,不仅为后续测量放样、红线划定等关键工序奠定基础,更在海拔3600米的雪域高原上,刻下一支党员先锋队努力奋斗的红色足迹。
极寒天气里打桩放线
“北风裹挟着雪粒子直往脖子里钻,肩上背的仪器沉得像灌了铅,每一步都要从没过小腿的积雪里艰难拔出。”周礼,是川红高速党员突击队的一员,回忆起交桩时的艰辛仍历历在目。他和设计、监理、总包、分包的队友们,在川红高速公路的无人区里打桩放线。交桩工作,就是要将图纸上的坐标与实际桩位点精准复核,每一步都得在雪窝中艰难前行。
川红高速公路131公里线路,有60%的路段处于沼泽和悬崖地带。在极寒环境下,设备频繁罢工,全站仪电池续航时间从8小时骤减至2小时,RTK信号也被山风扰乱。队员们集思广益,给设备裹上自制的防寒套,把备用电池揣在怀里。“这电池可比咱金贵,得贴身护着。”队员王博搓着冻红的手,将电池塞进棉袄内袋。
沼泽地和高原反应是队员们面前的两道难关。高原沼泽地表面常被一层薄冰覆盖,难以分辨,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泥潭。藏族向导说道:“牦牛都躲进圈里了,你们比牦牛还倔。”队里最年轻的小唐看着海拔表说:“这里含氧量才58%。”周礼往他怀里塞了罐红牛,笑着说:“突击队的规矩,心跳不上120不算干活!”大伙哄笑着继续赶路,虽然雪地上的脚印歪歪扭扭,却一直往山头延伸。
三天三夜,175个控制点,队员们在风雪中深一脚浅一脚地丈量,把原本半个月的工作量压缩到72小时完成。
攻坚专班续写两路传奇
梁小龙也是川红高速党员突击队的一员,33岁的他已然像个经验丰富的高原老兵。
“既要天路穿云过,更要藏寨炊烟暖。”2024年11月,梁小龙接下任务时,深知责任重大。面对挑战,他毫不退缩。这里每一寸土地都要用脚步去丈量,湿地里的冰水灌进胶鞋,不出半小时就冻成冰壳,脚趾冻得发紫,梁小龙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草原上,每户牧民的围栏都是他们的命根子,铁丝网后是世代相传的草场。在卓玛家帐篷外,梁小龙向老阿妈比划涵洞位置,因语言不通,沟通存在困难。他只能蹲在地上,用树枝画河流,摆石头当牛羊,耐心解释修路的好处。老阿妈虽听不懂,但递来一碗酥油茶:“汉人兄弟,手冷就多烤烤火。”那一刻,他感受到信任的力量。
此后,梁小龙将车作为第二个办公室,腰椎贴着膏药,脖子卡着护具,后座堆着氧气瓶和止痛片,全身心投入工作。有次陷在冰窟窿里,他们蜷在车里等救援,仪表盘显示零下25度。
一个月里,由梁小龙和党员技术骨干、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地方政府组成的“三改工程”党员攻坚专班,对全线200多处涵洞位置逐一排查。他们围绕涵洞设置、通道问题解决、避开牧民重要草场等问题,一户户敲门,一句句耐心解释。协调会上,乡镇、村组人员对他们的工作表示认可和感谢。藏族群众不善言辞,但递来的热茶和信任的眼神,是对党员攻坚专班工作最好的肯定。
90年前,一支草地党支部在红原走过自己的长征路;70年前,筑路先驱用铁锹和汗水在“世界屋脊”架起天堑通途;今天,川红高速党员突击队将党旗插在海拔3600米的冻土之上,秉持“雪域先锋”精神,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生命禁区”续写长征精神和两路传奇。当推土机打破无人区的沉寂,川红高速党员突击队将继续踏上属于筑路人的新长征路。
编辑:翟慧
责编: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