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至31日,2025年全国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技术交流暨观摩会在G0615久治至马尔康段高速公路(以下简称“久马高速”)召开。来自交通运输部科技司,以及全国各地交通领域1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于此,聚焦久马高速在高原路域植被生态保护与恢复再造技术、高原湿地区域水环境保护技术与高原高速公路工程绿色建造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久马高速作为交通运输部“高原生态环保”科技示范工程,在创建过程中汇聚了交通运输部公路院、交科院,以及长安大学等10余家技术力量,投入科研项目经费超2100万元。经过数年攻坚,诞生地方标准1项、省部级工法4项、技术指南12项、专利授权28项。这一份沉甸甸的“科技成绩单”,到底有什么用?
科技赋能生态 将高原高速轻轻放进大自然
久马高速穿越草原湿地区,生态环境复杂脆弱,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敏感区。在设计阶段,项目就调查形成生态和地质风险图,提出基于风险图的公路生态地质选线方法,成功在多个湿地公园段选线中运用以桥代路、以隧代路等方案,落实生态环保要求,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最佳平衡。
为最大限度保护沿线原生植被,项目研究提出草甸精准移植利用和高原野生灌木培育驯化技术,规划了全线原生植被和表土剥离与回铺调配图,并在沿线建立原生植被养护基地,包含查针梁子隧道出口5000平方米的野生植被培育基地与神座隧道出口10000平方米的生态示范基地。其中查针梁子隧道出口野生植被培育基地分为六大区域,分别为草甸堆码保护展示区、灌木移植培育区、泥炭土堆码保护区、大棚草灌培育区、草甸回铺展示区、草皮培育试验区;神座隧道出口生态示范基地培育物种包含樟子松、高山柳等6种植物,部分移植用于互通围合区绿化及边坡修复,部分原地留存用于景观打造,草甸移植利用率达到100%,植被1年恢复成活率达到85%,原生植被组成种类保存率达到90%;推广应用三联生态防护、PCF生态混凝土等新技术,进行“微创无痕”生态修复,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发展的目标。
同时,久马高速聚焦“生态绿色、革命红色、少数民族特色”,通过绿化和人文景观专项设计,将生态环境、红色资源、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绘就绚美高速画卷,高质量推动交通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
科技支撑建设 让雪域天路成为品质代言词
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使项目修建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久马高速沿线穿越60多公里湿地软土区,自然环境极端恶劣,深层软基达30米厚,冻融深度达1.2米,全线软土量达18.9%。
久马高速创新形成高原季冻区湿地软基分类处治技术,通过将沿线软土分成粉质粘土、腐殖土、淤泥质土、泥炭质土四类,结合分类处治等技术,有效解决了路基冻胀、融沉变形、差异沉降等问题,提升了路基稳定性,让冻土湿地里的公路既能抗住严寒冰冻,又能守护生态家园。
针对高原路面结构层易开裂、老化、结冰等问题,项目创新形成高原路面优质耐久建造新技术,通过振动拌合+双层连铺+全降解保湿养生膜与保温棉组合养生的基层“抗裂三连招”,结合沥青面层LDHs改性剂、解交联橡胶复合改性沥青技术,提升沥青面层抗老化性能,运用降低温度的“温拌施工法”,实现基层均匀性、强度抗开裂稳定性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高原混凝土在严寒、干燥、低气压和大温差环境下,水泥与水的硬化反应变慢,难以正常凝固成型,混凝土中水结冰膨胀、融化收缩循环往复,导致结构出现裂缝或破损,空气中、水中的腐蚀性物质还会渗透进去侵蚀内部结构,最终造成混凝土内部结构变差等问题。项目创新形成了高原大温差环境混凝土制备与施工技术,通过给混凝土制定“个性化养护方案”,结合密实骨架堆积理论设计配合比、Y5型引气剂、外加剂“复配调优”抗冻“三件宝”,给混凝土配上了“抗冻防护衣”,让桥梁涵洞在极端条件下也能抗冻耐久。
久马高速科技示范工程的生动实践,不仅成功探索建设高原品质高速公路,更系统孵化出一整套可推广复制的高原生态环保高速公路建设技术体系。该工程通过标准化技术转化,形成了涵盖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领域的规范体系,有效保障工程顺利推进,显著提升了工程质量与技术水平,为高寒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经济效益方面,其示范技术推广预计创造效益超过1.7亿元;社会效益上,有效激活了沿线文旅经济,促进了民生改善与文化宣贯;环境效益尤为显著,切实守护了生态敏感区,保护了植被多样性,防治了水体污染,成功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编辑:张梦怡
责编:张梦怡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