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通

客户端

政策破局+场景落地 遂宁积极探索低速无人驾驶示范运营体系

2025-08-28 11:09:34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贺建平 文 陈杰唐勤 图 -标准+

清晨六点的遂宁高新区,薄雾尚未散尽,一台印着“铁牛”字样的九识无人驾驶配送车已悄然启动。它精准绕过路障和行人老人,稳稳停在市中心医院门诊楼前,自动打开的货舱里,是刚刚从分院转运来的生物标本。与此同时,25公里外的桂花镇,另一台无人驾驶配送车正将新鲜采摘的蔬菜装上货箱,准备运往城区的生鲜市场。这一幕智能配送的场景,正在遂宁的大街小巷、乡镇村落生动上演。

作为全国首个系统化推进低速无人驾驶示范运营的城市,遂宁以政策破局、场景落地、产业联动的“三部曲”,让冰冷的科技装备融入市井烟火,为群众带来了更高效的物流服务。

从“人等货”到“货找人”:无人驾驶重构城乡配送图景

在市中心医院的标本转运中心,大家再也不用为跨院区送样发愁。

“以前两个院区跑下来,光路上就得耗差点一个小时,遇到堵车更是急得直跺脚。”标本转运方相关负责人回忆道,过去4台厢式货车、6名驾驶员24小时连轴转,每月开销超过3万元,还时常因人为因素耽误检验时效。如今3台无人驾驶专用车接手这项工作,每月成本直降1.7万元,标本转运时效提升40%,“扫码取件时看到屏幕上显示的‘零接触转运’,感觉心里更踏实了。”

这种效率革命同样发生在城市末端的快递网络中。桂花镇快递网点负责人孙奇算了笔明白账:从装配网点到镇上25公里路程,过去一辆货车往返两趟,每月要花8000元,单件快递运输成本0.13元。现在换成无人驾驶装备,早晚各跑一趟,月费降至3750元,单件成本压减到0.06元。

“以前忙到半夜还在分货,现在下午就能送完,村民们取件不用等,我们也能早点回家。”孙奇指着网点墙上的配送进度表,上面红色的“超时件”标记比去年少了八成。

在农村地区,变化尤为令人振奋。射洪市涪西镇的果农贺华兵见证了这一变革,今年他的火龙果比往年提前了10小时到达市区消费者手中。他回忆道:“以往,我们摘下的水果需要等到第二天才有货车运送,或者我得在前往射洪市医院透析时顺路送货。但现在,无人配送车在太乙镇完成快递任务后,会直接来涪西镇拉走果子,实现两小时内直达市区。”他面带微笑地表示,自从果园加入了“快递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运输网络,水果的损耗率从20%降低到了5%。此外,因无人驾驶配送车提供的免费服务,他的收入又增加了近三成。

如今在遂宁,这样的联动模式已覆盖主城区全部乡镇、多个合作社和供货商,日均配送农副产品超10吨,让涪江两岸的新鲜蔬果搭上了智能“顺风车”。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建章立制”:政策先行铺就创新之路

这场智能变革的背后,是一套量身定制的“遂宁方案”。

“去年上半年,企业想搞示范运营,却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审批;执法人员也说不清该怎么监管无人驾驶车。”遂宁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安全总监刘永志坦言,当时全国都在探索低速无人驾驶管理模式,遂宁决定主动破题。

2024年6月,经过对苏州、深圳等先行城市的实地考察,遂宁市交通运输局联合网信、公安、经信、住建等四部门,出台了《遂宁市低速无人驾驶装备示范运营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这份实施细则里,不仅明确了从申请到监管的全流程规范,更创新性地成立了跨部门管理小组,解决了“多头管”或“没人管”的难题。

“就像给创新上了‘保险’,企业敢投了,部门好管了,群众也放心了。”刘永志说,细则实施后,短短三个月就收到3家企业的运营申请。

政策红利迅速转化为发展动能。铁牛时代科技(四川)有限公司成为首个“吃螃蟹”的企业,今年内获得100台无人驾驶装备的投放许可。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在主城区和射洪市投用52台设备,累计行驶21万公里,完成超8500次配送任务。

2025年4月21日,遂宁市铁牛时代科技(四川)有限公司一辆装备号为测L08992的无人驾驶配送车,行驶至318国道与东升路交叉口时,因前方车辆突然急刹,无人驾驶配送车凭借自身自动制动系统及时停车避险。然而,后方一辆摩托车却因行驶速度过快,未能及时避让,与无人车发生追尾。

事故发生后,无人驾驶配送车运营方第一时间报警处理。在等待处置过程中,涉事摩托车自行离开现场。经检查,此次事故未造成无人驾驶配送车损坏,运营方未追究相关责任。

据了解,自该公司无人驾驶配送车投入运行以来,已累计安全行驶21万公里,其间仅发生3起被动擦刮事故,整体运行安全稳定,充分展现了其无人驾驶系统的可靠性与应急处置能力。

从“单个试点”到“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催生新质生产力

“从单一车辆到创建产业链,遂宁仅用不到一年时间。”九识智能(苏州)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感慨地说。去年考察时,遂宁交通部门不仅介绍了当地的营商环境,还对无人驾驶产业链的发展机遇进行了精准分析,这份专业性深深打动了我们企业方。

在射洪市,总投资额达52亿元的“新质交通智能制造产业园”即将启动。未来,这里不仅生产九识无人驾驶装备,如无人驾驶环卫车、无人驾驶警车等,还将见证固态电池的诞生。

这次“以应用推动生产”的产业跃迁,起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2024年7月,遂宁在推动重型货车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无人驾驶装备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每天行驶200公里,这相当于一名司机的日常工作量,相比传统人工驾驶操作能节约一半的费用,还能推动行业转型发展,实现就业再转岗。”遂宁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建军算了这样一笔产业账:如果全国的末端物流都换成无人驾驶配送车,每年能节省上千亿的成本,而装备制造、电池研发等延伸出的产业链发展前景更是十分广阔。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遂宁市积极与九识智能(苏州)有限公司对接,并通过其牵线搭桥,成功引进了合源锂创(苏州)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固态电池生产商。

“半固态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正好能解决无人驾驶配送车的续航问题。双方在遂宁的合作,有望形成‘车电共生’的产业生态。”产业园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达产后,预计每年可生产无人驾驶装备1万台、半固态电池2GWh,这将带动30余家配套企业落户,年总产值预计将突破50亿元。

夜幕降临,最后一台无人驾驶配送车完成配送任务后返回场站,自动驶入充电位。供应链平台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显示,运行180公里,运送快递2800件,生鲜1.2吨。

远处的产业园工地上,塔吊的灯光与近处的智能车尾灯交相辉映,勾勒出这座城市的智能轮廓。在遂宁,无人驾驶技术已不仅仅是一项技术试验,它更成了一种触摸未来生活的温度载体,正以稳健的“遂宁速度”,驶向更广阔的智能蓝海。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