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通

客户端

在山村播撒希望

2025-09-02 09:42:31 来源:中国交通报 作者:代智文 文/供图 -标准+

不管过了多久,看着大瓦山氤氲的水汽,我都会想起第一次背着行囊踏上了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的场景:巍峨耸立的大瓦山若隐若现,永胜腊肉的香气扑面而来,村民们用沾着泥土的手为我端来热茶,我的驻村故事在这一刻悄然开始。2023年8月以来,500多个日夜坚守与付出,让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如同我掌心的纹路般熟悉,踏在我的脚下,荡漾在我的梦中。

深山义诊情暖病榻

金口河的晨雾总裹着艾草与泥土的涩味。那日走访路上,转过瓦山村第十八道山弯时,童连珍老人的呻吟声穿透斑驳的土墙。103岁的老人蜷缩在发黄的被褥里,右手抚摸着腰间,床头横七竖八摆放着药瓶。“从这儿到区医院要颠2小时的车……”她的女儿攥着存折蹲在灶前,火塘的灰烬里充斥着三代人的叹息。

我蹲在潮湿的土灶前,就着微弱的灯光迅速向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机关党委汇报。3天后,当四川省交通医院的车带着医护人员碾着晨露入户义诊时,村口的老黄狗追着车尾巴狂吠,仿佛知道这是改变命运的鸣笛。

记得首次义诊那天,村卫生室前挤满了拄拐杖、提竹篓的乡亲。四川省交通医院的医生边治疗边叹气:“这些老年人本来都是小病,一直没有医治慢慢就拖成了大病……”我别过头,鼻腔里全是膏药的味道。后来我还在成都八一骨科医院为2个残疾人家庭争取到了免费手术治疗的机会。当童奶奶拄着新拐杖颤巍巍送来核桃时,我忽然明白:帮扶不是填表造册的数字游戏,而是守护这些在时光夹缝里挣扎的生命。

土货出山畅通销路

金口河地区时兴把包菜称作“雪莲”。瓦山“雪莲”绽放的时节,村支书张丰奎的叹息比山雾还沉:“好东西怎么能都烂在地里?”永胜腊肉泛着琥珀色光泽,却在堂屋里默默发霉;川牛膝在背篓里蔫头耷脑,只因收购商压价到血本无归,这些深山的馈赠在岁月里无声,却发酵出一股浓浓的酸楚。

乡亲们的愁容让我不安,我迅速到各帮扶单位汇报,推销我们的无公害农产品。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打开了瓦山村农产品销路,累计为全村百姓增收24余万元。当第一车腊肉驶出盘山公路,留守妇女的眼泪在扬尘中闪烁,最难忘是伍嫂子攥着分红款,硬往我兜里塞烤得焦香的土豆时那句:“代老师,这可比城里的面包香!”

调整到迎新村工作后,集体经济增收和群众增收致富两大难题首先摆在了眼前,多番商议后,我们决定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在破旧的村临时办公场所,那家企业与迎新村蓝莓基地签订了消费帮扶协议。这样一来,既能为迎新村增收又为村里的困难群体提供5个固定务工岗位和100个临时务工岗位,村集体迈出了增收致富的第一步。如今迎新村的蓝莓园里,既有银发苍苍的采摘工,也有生龙活虎的青年突击队。每当我看见超市货架上的瓦山“雪莲”,那个雾蒙蒙的清晨,乡亲们守着一堆堆的土特产,眼里映着比山雾更浓的愁已渐渐散去。

扶智培根乐业增收

遇见阿虎那天,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玻璃幕墙映着彝家少年的局促。他数钢镚儿的手指还残留着草绳的纹路,胸前的工牌却已被都市的霓虹照亮。3个月前,这个数着云朵放羊的彝族少年,正用汉语拼音标注收银机的按键。

记得初次入户那天,他赤脚坐在山坡上编草绳,脚边卧着老山羊。“初中毕业就辍学,干重活又够不着年龄……”他的母亲用不大流利的普通话喃喃道,皱纹里积着比大渡河还深的无奈。当我们带着高速公路服务区营业厅收银员缺人的消息上门时,少年眸里的光比火把节的篝火还亮。

上岗培训那天,阿虎把工牌擦了又擦。现在他已经能熟练操作扫码枪,还会教新来的大叔用移动支付。最触动我的是,看见他搀着母亲来工作的地方参观,老母亲扶着货架直念叨:“这些个高科技,我们彝族娃儿也会用了!”

如今迎新村口,常有外出务工的青年背着行囊驻足。他们望着蓝莓园里忙碌的身影,或许也在盘算:是留在日新月异的家乡,还是去追逐远方的灯火?而我深知,真正的乡村振兴,就是让每个山娃儿都能紧握命运的缰绳,在希望的原野上策马扬鞭。

青山为证,岁月留痕,两年驻村路即将结束,脚印刻在两个村寨的晨昏。童奶奶的核桃还珍藏在办公桌上舍不得吃,阿虎佩戴着工牌的照片已在时光中褪了色。当看见拉着瓦山“雪莲”的货车在高速路上飞驰,当闻到永胜腊肉在互联网那端飘香,我知道:这些深山的馈赠终会走出云雾,而我将继续带着泥土的温度,在乡村振兴的长卷里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系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执法总队第七支队派驻金口河区和平彝族乡迎新村干部)

梁晓明、邓蕾对本版文章亦有贡献。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