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少不了一顿罚,没想到执法同志耐心听我说完,还帮我想办法,真是太暖心了!”货车司机王师傅向四川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第三支队十二大队(简称十二大队)点赞。暖心背后,是该队执法人员对当事人陈述申辩权的重视,更是柔性执法中流淌的法治温度。
前不久,王师傅因涉嫌在收费站内广场卸载货物进行短途驳载被执法人员检查。经现场普法后,他立刻清理了现场货物,联系车辆转运。
可当《违法行为通知书》摆在面前时,王师傅却手足无措。正在记录情况的执法人员观察到他的窘迫,主动放缓语速问:“师傅,您是不是有情况想说明?别紧张,您有陈述申辩的权利。”王师傅这才红着脸开口:“我文化浅,不知道该怎么说清楚,怕说不明白反而弄巧成拙……”执法人员当即在现场铺开纸笔,耐心逐句引导他梳理情况,帮他完成了《陈述申辩书》。原来,王师傅是误听了当天收费站值班工作人员的指引,才以为收费站内可以卸载包装好的货物。
随后,十二大队执法人员围绕陈述内容展开细致调查,重新调取4份询问笔录,核实3份相关人员身份证明,调取收费站计重设备检测报告……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核验;同时,针对此次事件暴露出的疏漏,专门为收费站工作人员开展了超限管理业务培训。
综合王师傅的行为表现,执法人员判定其并无主观恶意。十二大队部分采信了王师傅的陈述。本着行政处罚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认定其行为不构成违法,作出了不予处罚的决定。收到《不予处罚决定书》时,王师傅特意找到执法人员,紧紧攥着决定书说:“不光是没罚我,更重要的是你们愿意听我这大老粗说话,这比什么都强。”
这样的场景,在十二大队已是常态。作为直面群众的一线执法力量,十二大队执法人员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处罚只是手段,规范行为、保障安全才是初心。日常执法中,他们坚持“三个必听”原则——当事人有疑问时必耐心倾听,有证据时必仔细核查,有特殊情况时必综合考量。无论是货车司机的匆忙解释,还是客运司机的委屈申辩,他们总能沉下心来,让当事人把话说完、把理讲透。
“多一分耐心倾听,少一分主观判断,就能让当事人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抵触。”十二大队负责人说。
耐心倾听,审慎决定,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这种温度,不是对规则的松动,而是对公平的坚守。当执法者愿意弯下腰倾听、当事人感受到被尊重,法治的种子便在这样的互动中悄然生根。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