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原山区公路多次穿越由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构成的“Y”字形三大活动断裂带,区域内地震烈度及频率较高,加之雨量充沛,独特的公路灾害链为高原山区公路韧性提升带来了巨大考验。
“高原山区地形复杂、岩性构造多变,加之路网稀疏且通道单一,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公路交通发挥着生命救援通道的重要作用,提升地区普通公路的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意义重大。”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四川省抢抓国家全力支持高原山区交通发展的有利时机,以高原山区公路建设创新和提升交通防灾减灾体系韧性两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为抓手,着力建设有韧性的防灾减灾体系,持续推动高原山区公路建设创新高质量发展。
完善预警监测
立足提早发现灾害、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四川交通运输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加强对交通运输关键基础设施以及自然灾害隐患点、重点危险路段的实时监测,以自动化、智能化构建现代化灾害预警体系,进一步提升高原山区路网前端韧性。
在汉源、雅江两地,245处危险路段示范点位目前已安装并投入使用的普通公路结构物夜间风险识别设备,集不间断运行、自发式示警、自给式供能于一体,为夜间行车安全加装了科技保险。
“一旦公路基础设施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就可自动触发声光警告模式,为司乘人员提供避险预警。”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普通公路结构物夜间风险识别设备集成光电采储一体化能源供给系统,在无外接电源情况下能自发自用提供夜间照明,护航救援通道顺畅安全。
山多水密的高原山区地带,桥梁是跨山越水的重要连接器。但长期以来,桥梁水下部位易受复杂水流影响被冲刷、撞击等,而现有监测设备普遍存在精准度低、可靠性差等问题。
为此,四川交通运输系统采用双线并进、技术集成方式,针对常规河流和深水库区两种基础应用场景,启动了桥梁水下部位健康监测检测项目研究,实现了桥梁水下部位“体检”结果的高灵敏检测、高精度辨识、高效率判定。
目前,雅康高速公路小仁烟1号大桥、始阳天全河大桥、青衣江特大桥、小仁烟3号大桥、乐英荥经河大桥5座重点桥梁安装了监测试验样机,为桥梁水下结构加装“健康透视”。
在此基础上,北斗位移监测、机器视觉仪等技术也已在高原山区路网中广泛应用,“人工巡查+智能监测+定期检查”三保险体系逐步形成,实现了隐患“发现—研判—处置”的闭环管理,“规范引领、动态监测、科学预警、精准防治”的交通防灾减灾样板在三州地区广泛铺展,进一步筑牢高原山区公路安全预警防线。
提升立体防护
317国道炉霍至色达段新安装的波形护栏增设反光标志,在夜间引导车辆避开弯道盲区;318国道折多山急弯路段“凸面镜+预警灯+警示桩”的组合设施让事故率下降;544国道川主寺至九寨沟段灾后提质改造工程重点实施的4处地质灾害及路基病害治理即将全面完成……近年来,四川交通运输系统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填补三州地区路网“留白”,提升公路路网韧性。
针对高原山区公路各类常见自然灾害,四川交通运输系统在理论的盲区里上下求索,在技术的创新中百折不挠,形成了一批不同场景的公路耐久性、抗灾性技术和策略,并编制出多项标准规范文件。
面对国家和行业尚未出台过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水毁恢复重建相关技术标准,四川交通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编制出台《四川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水毁恢复重建工程技术指南(试行)》(简称《指南》),科学指导公路恢复重建工作。

《指南》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总体方针,要求重建工程充分利用“空、天、地”三位一体勘察技术获取场地基础资料,坚持“地质选线、安全选线、防灾选线、生态选线”,针对四川高烈度地震、高山峡谷区域灾害频发的特点,加强水毁地质灾害(链)的动态演变趋势评估,进而提升路网及工程韧性,实现路网防灾减灾目标。
此外,四川交通运输系统依托研发的“用于提升路网韧性的道路救援原地调转装置”“山区桥梁防撞韧性提升装置及计算方法”“隧道口既有跨河桥梁钢混组合防飞石结构韧性提升技术”等创新成果,编制形成《高原山区道路交通走廊韧性评价及韧性提升技术研究》,提出了高原山区路网关键节点识别与评价方法,建立了抵抗力、恢复力、冗余度三维度评价体系,为高原山区重要结构物韧性提升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典型经验。
此外,213国道映汶公路、213国道川汶公路、317国道汶马公路、245国道乌甘公路等20余条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广泛应用以柔性网、明棚洞为主的长效防灾减灾技术。源头主动控制、过程柔性引导、末端棚洞防护的立体防护体系让高原山区路网更高效、耐用、安全。
随着四川高原山区公路网在一次次考验中不断擦亮“生命救援通道”的底色,四川交通运输系统还将继续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牵引,持续深化高原山区公路建设创新,让这条串联起高原风光与民生希望的“走廊”,更具抗风险能力、更有发展承载力,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与长治久安,筑牢坚实的交通根基。
编辑:翟慧
责编: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