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历数近年来水运重大工程建设成就

2017-06-12 13:47:56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闻欣 -标准+

  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是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和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点工程之一,共建设7个5~7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水工结构按靠泊15万吨级集装箱船设计和建设),设计集装箱吞吐能力为400万TEU/年(远期为600万TEU/年),工程总投资139.67亿元。工程于2014年12月正式开工,计划于2017年12月建成。本工程是在“智慧交通”理念引领下新建的全自动化码头工程,选用的自动化集装箱装卸设备、自动化生产管理控制系统全部由我国企业自主设计和研发,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大规模的全自动集装箱码头。

  长江航道通过能力全面提升。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是国家部署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提升长江干线能力的重点工程,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壮大的基础条件之一。目前,深水航道一期已竣工,二期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初步贯通,5万吨级船舶直接通行南京;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已竣工验收,整治河段全线达到3.5米水深,3000吨级货船组成的万吨级船队可昼夜双向通航。长江干线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是交通运输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作为、创新服务,打造长江黄金水道“先手棋”的重要举措。工程实施后,全面提高了长江航道的通过能力,进一步引导航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向沿江的临港地区集聚,为推动流域的产业转型升级、对外开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支撑。

  宁波-舟山港衢山港区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工程。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是我国港口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首批发布的可以接靠40万吨矿石船的泊位。工程主要建设30万吨级铁矿石卸船泊位2个(水工结构均按靠泊40万吨散货船舶设计),10万吨级装船泊位1个,5万吨级卸船泊位2个(水工结构均按靠泊10万吨级散货船舶设计),近期年设计吞吐能力5200万吨,工程总投资49.05亿元。本工程已于2016年建成投入试运行,工程建成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宁波舟山港超大型矿船接卸、中转、分拨能力,提升大宗物资保税储运、加工交易能力,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该码头位于前湾港区四期5-10泊位,岸线长2088米,纵深784米,前沿水深-20米,年通过能力520万TEU,可停靠世界最大的20000TEU以上的集装箱船舶,首期2个泊位投入运营,开创了低成本、短周期、高起点、全智能、高效率、更安全、零排放的“青岛模式”。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现了决策智能化、生产流程化、操作自动化、现场无人化、能源绿色化。在全自动化码头目前两个泊位作业中,后方生产控制中心9个远程操控员承担了传统码头60多人的工作,减少操作人员约85%,提升作业效率约30%,码头设计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40自然箱,是当今世界自动化程度最高、装卸效率最快的集装箱码头。

  上海港连续七年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自2010年起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主要经营指标居行业前列。上海港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相互连接的江海联运重要节点,将形成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物流路径,促外贸,稳增长,成为引领长三角,带动长江流域,辐射全国的“龙头”。上港集团拥有先进的港口基础设施和高效的经营管理。公司不断深化“长江战略、东北亚战略和国际化战略”,致力于构建服务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物流体系,强化洋山深水港的国际中转地位,逐步参与跨地区港口经营。公司积极对标全球码头运营商,不断提升服务效率、质量和经营绩效,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和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推进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推进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是加快水运结构调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重要举措。2013年8月,交通运输部联合财政部和十八省市人民政府实施了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政策。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共完成拆解改造内河船舶2.9万余艘,完成新建三峡大长宽比三峡示范船62艘,LNG动力示范船73艘,高能效示范船1艘。通过内河船型标准化政策的实施,大力促进了船舶运力结构调整,提高了内河运输效率,提升了内河船舶安全和防污染水平。

  三峡通航成就巨大。三峡船闸2011年年通过量突破1亿吨,2016年达到1.305亿吨,已连续6年超过设计通过能力,有力保障了长江上中游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6年9月18日,世界上最大的升船机三峡升船机投入试通航。三峡升船机最大提升高度113米、最大提升重量超过15500吨,是客货船和特种船舶的快速过坝通道。

  长江电子航道图三类重点船舶覆盖率近八成。2009年,长江航道局首次完成长江干线 2687.8公里电子航道图制作,实现了航标、水深等航道要素信息数字化;2012年构建了集数据生产、服务与应用于一体的电子航道图系统,目前在三类重点船舶(省际客船、过闸危化品船、载货汽车滚装船)中安装率79.2%。有力提升了长江航道公共服务能力。

编辑:吴世哲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