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建后的富春江船闸。方莹 供图
主人公:杭州港航
讲述人:港航职工范水娟、王云标
7月30日,55岁的范水娟就要从浙江萧山港航行政许可中心退休了,从水运理货员到政务服务人员,她看着水泥船和手推车变成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也见证了资料“一麻袋”到一次性办理的变革。钱塘江沿岸,满眼风光,旅游产业的兴起更为这片古老的水域带来生机,今年5月新开通的夜游航线旅客量节节攀升,待到明年,还将有“一古一今”两艘拥有“杭州特色”的游船启航。杭州,作为浙江内河水运发展的重要枢纽城市,40年间建设突飞猛进,在浙北高等级航道网建成和钱塘江水运复兴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散运手推”到“百舸争流”
“我的第一份工作叫水运理货员,是跟黄沙、煤炭、蔬菜打交道。”范水娟回忆,1981年,她进入杭州航运管理处萧山管理所工作。她记得,当时的船都是运输散货,以水泥船为主,一个月下来,能运送200吨左右煤炭。煤炭来自山西太原,火车运到萧山老火车站后,她就负责检查、装卸和开票,还负责通知搬运队来转运。
“上世纪80年代,没有运输公司,也没有大卡车,搬运工人只用一辆辆二轮手推车,把一车车煤炭转到船上,再运到萧山各地。”范水娟说。
1996年,范水娟被调往萧山内河的枢纽——江边船闸。此时,船上货物也从单一的煤炭增加到纺织品、染料等工业用品。随着机械化工具得到应用,货物装卸也逐渐靠铲车来完成。
2016年,扩建后的富春江船闸开通试运行。作为复兴钱塘江中上游水运的重要工程,富春江船闸设计可同时容纳10至12艘500—1000吨级的船舶同时过闸,改变了过去每天只能通过8艘百吨级货船,船闸货运航道功能几乎丧失的局面。内河航运业迅速发展,江面上常出现“百舸争流”的场景,40年前“手推车”式的货物转运也逐渐形成集海、河、公、铁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
不仅如此,杭州港航积极助推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扶持优质水运企业投放高品质水上游船,开辟水上旅游新航线,推进钱塘江水上旅游项目落地,为市民及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有了好政策,旅游企业也会更积极,这两年,来窗口办理旅游航线审批业务的旅游企业越来越多了。”范水娟说。
事关“危化品”
每条法规都曾付出巨大代价
上世纪80年代,京杭运河杭州段的航运业务已经较为发达,每天进出的危险品船舶有近百艘,全年输送给市区汽油、柴油、醛类、苯类、酚类等品种繁多的危险化学品有近200万吨。但当时,危化品的检查与管理还不是很完善。
“上世纪80年代,杭州水上的危化品船舶没有专门的锚地,一般都停在运河两岸,多的时候有七八十艘。”杭州港航内河处综合执法二中队班长王云标,从事危化品船舶监管16年,他说与危险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每一章、每一节和每一条的制定都有着血的代价,“2002年我开始接触船舶危化品工作,那时候,一听到危化品这三个字,我就精神紧张。”直到2001年,杭州危险品管理所成立,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出台,危化品管理工作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行政审批
再难见“肩扛一麻袋”
2005年,萧山成立港航行政许可中心,由于人手不足,范水娟换岗成为了一名政务服务人员。“刚成立时,所有人都是抽调来的,大家都对业务不太熟悉。我负责的是海事窗口的船员管理和船舶登记,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范水娟说。
当时,杭州水运业务迅速发展,萧山港航行政规范化刚刚起步,大量新增的船舶和船员登记成为港航行政许可中心的主要业务,船户要办理的证书也随之增多。当时,船舶登记需要办理《船员换证适任证书》《国内水路运输营业许可证》、最低安全配员等多项证书、检查,船户办证往往要扛“一麻袋”的申报资料,一个窗口递交一套,重复率很高,常常签名就要签十几个。
2017年,浙江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而涉及港航方面的改革让范水娟尤为触动。从今年开始,浙江省实行普通货船“多证联办”改革,不仅递交材料只需要船户的身份证和船检证书,办理时间也在港航部门的努力下缩短到2天内,就连审批后的证照都可以通过邮政直接寄给船户。
编辑:郭琪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