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鄂西北边陲、湖北省竹山县境内的一个偏僻山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对“坐车”这两个字有着深刻的感受。
搭农用车回家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考上集镇里的一所重点中学——麻家渡镇中学。上学那天,母亲一大早背着包和我沿着一条泥土公路步行走到学校,一路上少有车辆通行,偶尔才遇到一辆东方红牌的农用拖拉机驶过。
在上初中的三年里,我与同村的同学们一直坚持结伴步行上学。几年下来,我穿破了10多双解放鞋,脚上堆起了厚厚的一层茧子。有一次周末回家,路上有好心的农用车司机见我们几个学生步行艰难,主动停下来让我们爬上农用车厢,将我们捎回家,这便是我生平第一次坐车。
值得炫耀的“代客车”
参加工作后的我才知道,那时我所在的县域交通条件极差,公路一律是沙土路,汽车简直少得可怜,营运班车只有两三辆,还是清一色的车厢用帆布蒙着的“代客车”(由货车改装而来,用于载客的车)。那时只要是坐上了一回汽车,无论是谁心里都万分高兴,日后定还要谈论很久,用来炫耀一番。
几年后我上了高中,更加体会到坐车的艰辛。那时交通条件相对有了些改善,再也找不到“代客车”了,取而代之的是湖北客车厂生产的第一代豪华客车。还记得这款客车高大“威武”,车厢内一次能乘坐27个旅客。当时车站的客车太少,一辆车要轮换跑几个地方,通往我家乡集镇的客车到下午3点之后便停运了。每逢回家,我们几个同乡只好乘“11号车”步行,一趟要走30公里山路,往往还没到家,天就黑了。第二天,我们还得带着馒头、咸菜、几兜子行李跑到车站,可常常是左等右等不见车来,只好步行返校。
坐上了空调豪华客车
转眼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上了大学,坐班车、乘火车虽不如现在快捷方便,但总算有车可坐,告别了“走着上学”的历史,心里已经非常满足了。参加工作后,特别是“十五”至“十三五”期,我家所在的竹山县因交通不便、经济条件差,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家先后投资近千亿元资金,修通乡村公路、改造低等级公路上百条。到2018年上半年,全县300多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水泥路(或柏油路),村村都实现了通客车的心愿。
现在,竹山县有各类车辆超过10万辆,比40多年前增长了50多倍;县城建起了省内一流的汽车站,每天发车100多个班次。车站营运客车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宇通客车、厦门金龙客车等豪华客车应有尽有,客车上的空调、电视等设备更是给旅途增加了趣味。县城里的出租车、面的随叫随到;定点、定时发车的城乡公交遍布每个乡镇,就连我所居住的那个偏僻山村也通了城乡公交。
车多了,路途好像变短了。过去坐车在县内走一遭,往往要在外过夜,从县城到最远的乡镇需8个小时。而今,从县城出发到任何一个乡镇,最多不超过2个小时。竹山县人从前去城区办事,单趟就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因为通了高速公路,乘车2小时就可以直达。即便到湖北省会武汉和周边的陕西省会西安办事,都可以当天办完事当天返回。交通工具选择也多了,坐飞机、动车和高速客运班车,都很方便。
回味40年来坐车的变化,我深深感到并由衷赞叹,改革开放给普通山村带来的交通巨变。
(作者系湖北交投鄂西北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职工)
编辑:吴世哲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