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院六十年创新发展纪实
崭新的文华校区。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成就瞩目。交通运输职业院校群星闪耀,为行业转型升级、建设交通强国输送了不计其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今年喜迎六十华诞的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交院),便是这群星中耀眼夺目的一颗。
六十载耕耘跋涉,一甲子桃李芬芳。60年来,交院为交通运输行业培养了5万多名毕业生,被誉为山西省“交通运输人才的摇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院党委以党建为统领,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线,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学院教育教学、实训实践,围绕“夯基础、抓内涵、强特色、创一流”发展目标,坚持不懈创新发展,一手抓特色育人,一手抓就业创业,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特色人才培养之路,顺利跨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山西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全国试点院校,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5月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出学院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学院发展跨入新阶段。
公路测设教学。
硬件软件齐推进 师资专业共发展
走进交院文华校区,一幢幢崭新的大楼映入眼帘: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体育馆、图文信息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一座现代化的新校园拔地而起。
位于山西大学城的文华校区,是交院近年来校园建设的重点工程。据院长张文才介绍,当年学校占地面积仅有188亩,建筑面积不足7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不足4000人。文华校区建成后,学校两校区占地达808亩,建筑面积增加到37.6万平方米,在校生人数扩大到8600余人,教学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彻底得到了缓解。与武宿校区遥遥相望,交院形成了“一文一武”“一校两区”的空间格局。
硬件设施是办学基础,软件建设是办学关键。近年来,交院投入5770万元打造“智慧校园”,建成了智能化网络基础环境、10多项应用系统,建设了30间多媒体教室、两间录播教室……学校软件应用平台、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工作机制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荣获“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称号。
在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交院按照“立足行业、面向山西、服务企业、适应市场、有所依托、互相支撑”的专业建设思路,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构建了适应山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服务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九大专业群,专业总数达32个,校内外实训基地165个。
众多专业群的发展,为教师队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近年来,交院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培养,教学科研能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学校共有专任教师319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80%;共有“双师型”名师12人,其中省级教学名师1人、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1人。
校园软硬件设施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交相呼应,促成了丰硕的教学成果。近年来,交院学生技术技能水平逐年提升,在国家级、省级各类技能竞赛中斩获颇丰。还建成了机动车检测维修等3个大型培训基地,向行业提供安全、路政、邮政、保险四类培训服务,近3年年均培训人数达3000人次,开展社会培训20多类,3年累计培训9389人次,有效地融入山西地方经济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作为全国道路运输企业风险管理试点工作技术支持单位,完成了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城市公交、道路旅客运输风险评估指南等8个文本编制,已在全省企业进行推广、运行。
交院党委书记李英杰表示,学校取得如此骄人的发展成果,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与山西省交通运输厅、教育厅等上级部门的支持分不开,而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则是交院一以贯之发展的根本保障。特别是2017年省交通运输厅出台《关于支持厅属院校发展的意见》,从学院重点实验室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数字文献资源建设、科研能力提升、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5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学院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争先创优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学院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自主军训特色育人。
文明宿舍促和谐 自主军训强管理
“老师好!”“老师好!”采访期间,记者与交院老师在校园穿梭,不时有学生停下来问好。惊讶之余,又有几位学生从身后走来,超过时停下来侧身问好,然后小步离开。
交院令人印象深刻的学生素质,源于学院“爱交通、好品行、高技能、有品位”的特色育人理念。近年来,学院以“创和谐宿舍、养良好习惯、提文化品位、育文明学生”为思路,以创建文明宿舍和学生自主军训为核心,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行为塑造和规范管理,校风学风不断得到改善。
记者在学生宿舍看到,地板整洁明亮、桌面一尘不染、被褥整齐有棱,有的宿舍挂着学生自己的绘画作品,有的宿舍挂着《九成宫醴泉铭》书法,点画劲挺、笔力凝聚。一间间宿舍,充满了书香气息。
如此景象,与十多年前有着天壤之别。据交院学生处处长崔庆国回忆,当年交院校风学风并不好,每天早上宿舍楼下都会出现一条“垃圾线”,宿舍内抽烟喝酒打架司空见惯,不良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了学习风气。如何整顿校风学风,困扰着交院每一位领导和老师。
“学生的问题在于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进而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张文才从多年的职业教育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要相信学生,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进而给学生树立信心。宿舍的环境与文明程度,与学生的道德水平、职业走向密不可分。宿舍是学校管理的难点也是重点,管好了宿舍,就管好了学生的行为,进而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010年9月,交院全面启动文明和谐宿舍创建工作,以“整、洁、美、雅、和”为创建标准,把宿舍作为立德树人的平台。系主任、班主任、辅导员、宿舍长都有管理宿舍的责任,宿舍须有舍规、舍训、舍歌。学院还出台了详细的五星考核标准,把奖助学金与宿舍星级创建直接挂钩。经过8年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和考核,所有宿舍都达到三星级标准,部分宿舍还达到了五星级标准。
操场上,大一新生正在军训,步伐一致、口号嘹亮、英姿飒爽。记者发现,军训教员并不是解放军战士,随行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军训教员全部是从学生中选拔培养的。学生军训教员给大一新生军训,不仅加强了学生国防教育,也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
据介绍,交院招聘了8位退役军人担任教官,每年3月份选拔大约150名学生,组成军训教员连队,每天雷打不动训练两个小时,暑假期间全天高强度训练,9月份即可给新生军训。这些学生不仅在日常管理方面辅助班主任,在学校举办重大活动时也能加强安保力量。
交院还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每位学生背诵《弟子规》《大学》,并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经过几年的行为规范和文化教育,交院校风学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喝酒打架现象基本杜绝,课堂缺勤违纪大幅减少,学生考试基本没有作弊现象……
学生的良好素质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认可。中铁七局、中铁十二局从工程机械系招聘了几名学生,发现这些学生的办公室、宿舍非常整洁,吃苦耐劳更不在话下。良好的口碑给交院带来了名誉,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来这里招人,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攀升,招生一次投档率和分数线稳步提升。统计表明,交院近几年学生满意度为90.1%、家长满意度为97.4%、用人单位满意度为98.8%。
“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先进集体”“十佳宿舍”文化建设奖、《大学生宿舍育人探索与实践》论文……文明和谐宿舍已成为交院特色育人的知名品牌。与此同时,交院还被教育部评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好品行就是职业竞争力。”张文才表示,学院立德树人已初见成效,接下来要向“和”的更高目标努力。
实训基地实习。
实训设备勤更新 学生学徒双身份
丰田、宝马、柳工、徐工……汽车、机械、轨道交通等领域的173家企业,投入巨资与交院合作办学。与之相配合,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双师型”教师等成为交院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
“校企合作不仅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更是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用企业标准来考核学生,十分有利于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在李英杰看来,校企合作“双重主体”育人机制是基础,老师和师傅“双导师制”是保障,学生学徒“双重身份”是核心。为此,需要学校敞开大门、企业积极参与,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培养并考核学生。
学院与丰田、宝马、大众等共建的实训基地落户车辆工程系,与太原地铁共建的实训基地落户经济管理系,与中铁、中交、三一重工等共建的实训基地落户工程机械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学生们有了更多的实训机会。在这些实训基地,企业提供最新的车辆、技术甚至内部软件,学院提供师资和学生,双方共同负责学生培养与毕业考核。
交院教学队伍与企业人员组成团队,共同调研市场,了解相关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围绕调研结论分解教学任务,更新教学大纲,开发教学课程。近年来,校企合作共开发51门理论实操一体化课程,修订课程标准579个,新增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师资,使专业教师能接触到前沿技术,从而改进教学模式。据车辆工程系汽车实训中心主任靳炜介绍,实训基地所有授课教师都要参加企业的培训,通过技术考核和教学考核方可上岗。今年4月新一代长安福特蒙欧迪PSV上市前,长安福特订单班的教师就去企业参加了新技术培训。校企合作还要求教师“下一线”“进企业”,工程机械系“小松班”的一位专业教师连续3年往返于企业和学校,个人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飞速提升。
共同培养并考核学生是校企合作的核心。据车辆工程系主任柴慧理介绍,学生在大一就要上企业文化课,由企业讲师讲解汽车发展史和前沿技术,还要走进宝马、丰田、大众等品牌4S店,体验工作环境。大二时,部分成绩优秀、品行良好的学生通过现代学徒制项目,转为企业学徒,学生每天参加课间实训,每周参加集中实训,技能不断提升。2016级“宝马班”学生严振说:“通过大量实训,我对书本知识有了新的理解,也认识到汽车各个系统的巧妙之处。”
近三届汽车检测检修专业现代学徒制学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三年后大部分学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部分优秀学生还成为技术总监。
借力校企合作,交院的科研创新能力日益提升,学院参与合作完成的“暖气片工程废渣在水泥稳定路面基层中的应用”“路面工程用LG—100立式烘干机”等项目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也不断提升,以车辆工程系为例,近3年累计培养4S店企业员工、技术人员120人次。
交院与宝马公司共建太原基地开业仪式。
专业调整随产业 毕业跟踪再服务
“2017年11月的一天,我接到班主任皇甫光原老师的电话。”交院工程机械系2017届毕业生曹子建告诉记者,“学院得知我因不适应上一家单位的工作辞职了,也知道我还没找到心仪的工作,就请我回去参加就业辅导和就业招聘。”曹子建再次踏入校门,并很来拿到中铁六局的录用通知工作至今。无独有偶,工程机械系2015届毕业生刘祝宇毕业后辗转北京、太原等地,2016年年底在母校的帮助下,签约徐工集团工作至今。
曹子建和刘祝宇是交院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成果之一。从2010年开始,学院提出“在校三年重培养,毕业三年重服务”的就业服务指导理念,构建了全员参与的精准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了院系两级管理四层服务,探索出“一年推、两年帮、三年稳”的实施路径,在实践运用中解决了学院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产教对接不紧、就业通道不宽等问题。
“在校三年重培养”体现为专业设置与社会产业相适应。交院紧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建立了专业紧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从源头实现了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据交院教务处处长裴建新介绍,学院近年来撤销了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暂停了道路运输与路政管理专业,新增了现代物流、轨道交通等专业。与之相呼应,学院大力推进订单培养,让学生尽早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宝马BEST班”“三一重工班”等订单班,把专业和产业紧密结合起来。
在校期间,交院的学生们要接受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规划辅导,并接受职业测评,参加“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等活动,以提升个人就业能力。寒暑假期间,学生们还参加企业实习,锻炼实际工作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在大三期间,组织学生参大型“双选会”,并通过微信平台、网站等及时了解就业信息,从而实现精准就业。
“就业跟踪服务是交院就业服务工作的重点。”交院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主任薛培权告诉记者,学生毕业后,学院通过电话、班级微信群等方式与他们保持联系,为未能就业的学生提供对口就业信息,为工作不顺的学生提供工作指导,为准备重新择业的学生提供就业辅导。
记者从交院毕业生信息库看到,2010年以来的几万条毕业生信息全部在内,学院得以掌握毕业生近3年的工作状况,及时发现就业困难的学生并提供就业服务。
学院还建立完善了用人单位信息库和就业信息发布、职业发展指导、就业质量分析三个平台,并将就业服务工作系统嵌入“全国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实现了就业信息互通、共享,可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服务保障。据统计,交院毕业生历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2%以上,是全省同类院校的佼佼者。
图片由 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提供
编辑:郭琪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