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40年 出行民生路】厦门轮渡:鹭岛竞渡升堂“会客厅”

2018-10-12 16:39:59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记者 龚仁智 特约记者 陈勤思 陈娜妍 通讯员 陈哲 -标准+

主人公:厦门轮渡

讲述人:厦门轮渡老员工

“嘟呜——”伴随着鸣笛声,老船长翁辉煌驾驶着厦门轮渡“闽厦门客0011”号船,载着最后一班乘客缓缓停靠在第一码头。这一天,这艘厦门轮渡服役最久的渡船结束了30年的工作,翁辉煌也在这一天退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坐船的本地人多,去上班、上学的,推着自行车的。现在,轮渡是厦门一张旅游名片,日子过得好了,游人更多了。”翁辉煌说。

“转变”,是轮渡老员工讲述过去时,提到的一个高频词。

厦门轮渡的历史超过80年,改革开放,用一条时间红线,将这悠长的历史分成了风格迥异的上下两卷——上卷,有乡情故里、西风东渐、炮火硝烟;而下卷,则撰写着转变思路、开拓创新和文化传承。

碧波白浪,渡轮穿梭。厦门轮渡渐渐从“海上运输”向“海上旅游”转型升级,7座码头、8条海上客运航线、31艘各式客船,年运送旅客超过3000万人次。乘坐过渡轮的旅客,没有将之简单理解为一种交通工具,而是当作一种难忘的旅游体验。

今日的厦门轮渡,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的“会客厅”,是“高素质、高颜值”的厦门旅游产业新标杆。

尝鲜外企运作模式

以副养主拓展经营

改革开放初期的厦门轮渡,服务对象主要是鼓浪屿居民。“票价一两角钱,和现在比,谈不上什么服务,就是运送过渡的旅客。”厦门轮渡有限公司顾问谢瑞隆回忆。

当时还是“小年轻”的谢瑞隆刚到轮渡公司就业。他发现,这家公司比较穷。“年年亏损,每个月3元的奖金,有时候都发不出来。”他说。

1983年,在厦门市城建局工作的王炳章被调到厦门轮渡当负责人,他立下军令状:“一年改变轮渡面貌!”之后,提出“依托码头,以副养主,拓展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这是当时外资公司才有的模式,在身为国企的轮渡公司中实行,是一次大胆创新。

此后,轮渡的副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谢瑞隆和同事们推着小车去批发冰棍,再回到船上叫卖,后来,冰棍卖到了由轮渡公司自主经营的“海上舞厅”——轮渡20号船白天运客,晚上则变成舞厅。夜晚的厦鼓海域上,一艘渡轮挂满星星灯,放着音乐,船上的人们跳着舞,也有的人在吹着海风喝咖啡……这个场景,吹活了人们的思路,也让轮渡公司扭亏为盈。1983年,厦门轮渡仅有3条航线,几年后就增至7条。除了常规的厦鼓航线外,还包括环鼓航线、海上小巴航线、“海上乐园”专线。

老员工们至今对“海上乐园”专线记忆犹新。当时,厦门轮渡每天有107班船,载着近万人次往返“海上乐园”——“海上乐园”以万吨客轮“鼓浪屿号”为载体,船上有歌舞厅、咖啡厅、游艺厅、酒店,是当时最时髦的娱乐场所,一个“海上乐园”的胸章,是当时孩童们胸前最“潮”的饰品。

国企优势结合民企机制

共同做大旅游市场

转变,对于旅客来说,他们会在船票和渡轮的变化中寻找。

厦门市民骆先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收藏家。在他的藏品中,有各个时期的轮渡客票。骆先生说,他最喜欢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一张票:这张票是白底、玫红色的图案,用版画式的线条勾勒出日光岩、钢琴码头和厦鼓海峡上的一艘渡轮,加上海鸟飞翔,别有意境。骆先生喜欢这张票的理由很简单——相比之前毫无设计感的简单字票,这张票是一次飞跃。

黄碧玉1978年来到厦门轮渡工作,作为“老票务”,她经手过纸质票、塑料票、金属票、电子信息代币、e通卡、月票。前一阵子,退休的她去码头坐船,发现实体船票已经基本消失了——实名制购票、人脸识别,用身份证就能过渡,让她很感慨。

渡轮也经历着一次次的蜕变升级。厦门轮渡的退休干部林跃真清楚地记得,1976年,轮渡开始大幅升级码头和船舶,那是他最高兴的一件事——这些四面通透的铁壳大船,客位达到500人以上,彻底替代了以前又小又闷的木质船,外观也特别漂亮。从那时开始,渡轮成为厦鼓海域的一道美丽风景线,确立了改革开放后轮渡的新形象,船型沿用至今。

“原来,‘闽厦门客0011’号没有电子雷达等助航仪器,靠罗经来导航。如果有船交会,要用声号,汽笛响不同的次数意思也不同。现在有助航设备,利用AIS等助航仪器,出发前就识别对方的船名,可以提前和对方沟通怎么走。”翁辉煌穿行于鹭江两岸40年,经历了船舶技术的几代发展。

本世纪初,厦门轮渡还建造了厦门市第一艘仿古船“成功游一号”,谢隆瑞给这艘船拍的照片,成为首航船票附赠的明信片——这艘船的运营主体波塞东海上旅游有限公司,由厦门轮渡和民营资本共同出资组建,这种将国企优势和民企机制结合、共同做大旅游市场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尝试,为后续厦门轮渡深耕旅游市场奠定基础。

深挖文化积淀

转型旅游客运

2014年,厦门轮渡加入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施企业公司制改革。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厦门轮渡调整航线,更符合鼓浪屿旅游发展需要,候船楼、渡轮的硬件水平大幅提升。

此后,厦鼓轮渡游客航线被调整到厦门市标志性建筑物——厦门国际邮轮中心运营,使厦门轮渡真正成为鼓浪屿的“会客厅”。“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候船楼,条件堪比机场。”厦门轮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育斌说。

新一轮战略转型新步伐已经迈出。去年国庆假期期间,“鹭江80”系列新船正式投用。这艘三层豪华船,将旅游客运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依托“环鼓+登岛”航线,将鼓浪屿的美景尽收眼底。

同时,厦门轮渡也在积极挖掘80年的文化积淀,结合鼓浪屿申遗成功,在候船楼里开设“百年鼓浪屿”图片展,并发布“鼓浪情,轮渡行”企业服务品牌——今年3月,一个围绕轮渡发展和人文情怀的真实故事,被改编成为音舞诗画,乘国际邮轮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巡演,取得巨大反响。

编辑:吴世哲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