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40年 出行民生路】

白云“红凳仔”接地气广州“名片”载记城市变迁

2018-10-12 16:45:43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记者 林楚忠 通讯员 滕昊 蔡凌跃 -标准+

1979年第一批白云出租车“红凳仔”。

主人公:广州白云出租车

讲述人:出租车公司老员工

出租车被誉为城市的“名片”和“门面”,承载了外地游客对于城市的初步印象。广东省广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国内最早推进出租车行业发展的城市之一,历经40年,车型和颜色不断革新的出租车已经跟随广州的美食、美景一起,成为了广州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图腾。

在广州说起出租车,就不得不提到白云出租车。原广州市白云小汽车出租公司成立于1979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全国出租车行业中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企业,并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实施“扬手即停”等新型服务方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后来更被评为广州市改革开放十件大事之一。

从最初的“高消费”到如今市民游客的“出行必备”,白云出租车引领广州出租车行业实现了接地气的转变,改革开放40年来陪伴广州人以及各地宾客走过的路,司机与乘客之间的点滴互动,都展现了广州特有的温度。

“扬手即停”最初只为方便群众

“扬手即停”这种服务经营方式最早起源于1979年。改革开放之前,出租车在广州已经存在,但并不会“扫街”找客人,而是在宾馆驻点,以接待外宾和华侨为主,并由宾馆售票员根据地图上起始点的距离来计价,属于广州市民望而却步的“高消费服务”。

1979年,原白云公司率先在全国同行业中实行“扬手即停,计程收费,电话约车,24小时服务”的新型服务方式。这一利民举措一推出,马上受到市民的欢迎,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出租车服务市民的主要方式。

今年82岁的何瑞英老人正是这一事件的缔造者之一。作为原白云公司的首任调度主任,她深度参与了公司的筹建工作,积极配合公司和香港方面的合作,开创了广州出租车行业的新局面。

“最早是政府方面重视,才有了我们和香港的合作,港商提供资金和设备,我们提供人力和管理。起初没想过公司会有后来这么大的发展,只是很单纯地想方便群众。”何瑞英笑称,最初筹建成立白云公司时只有5个人,其他4位每天在外对接工作,她就在后方“看家”做好保障,“经理、干部、打杂都是我”。

这位出租车元老早年深感上班期间挤不上公交车的苦恼,所以当改革的号子吹响时,她不遗余力地以行动支持,尽管当时引进“扬手即停”在国内没有先例,她也毫不担心结果。“这对市民来说绝对是好事,我们很有信心,关键是要如何做好。我们是国内出租车行业第一家合资企业,所以在服务方面坚决实行新的做法,后来证明确实很受欢迎。”

1992年退休后,何瑞英又到广州市出租车协会“发挥余热”,她的一辈子都献给了广州的交通运输事业,但她却始终强调,自己就是个普通人,只是把本职工作做好罢了。

赶上好时代与广州共成长

很多广州人对出租车的最初印象基本都停留在“红的士”上,也就是广州人俗称的“红凳仔”。从1979年白云公司推出“扬手即停”等新服务后,70辆“红凳仔”便日夜穿梭在广州的大街小巷。1.8元的起步价也为市民所接受,搭出租车出行成为了普罗大众的消费行为。

在改革大潮中,感受最深的自然要数出租车司机了。今年67岁的孙永新是白云出租车公司的第一批司机,在他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公司当年第一批“红凳仔”的照片。

让孙永新自豪的是市民对“红凳仔”的喜爱。在广州经济刚起步的那些年里,市民踊跃地走上街头,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交通红利;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当时的年轻人结婚能够租上两三辆“红凳仔”作为婚车,那是相当时髦和有面子的事。

40年深耕广州发展,从“红凳仔”到“蓝天白云”,白云出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出租车企业,旗下的出租车数量早已从当年的70辆变成现在的逾5000辆,更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员工。

今年52岁的黄建新是在白云公司成长起来的一名优秀出租车驾驶员,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毛头小子成长为如今管理1200多辆出租车的白云公司第五分公司副经理,黄建新追随着前辈的脚步,在一次次的挑战中与广州一起成长。

在那个道路崎岖,更没有手机导航的年代,黄建新跟其他同事一样,常在车里备一张地图,平时也在脑子里使劲认路,再远的地方也愿意去,为的就是能把乘客服务好。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能有这份‘新潮’的职业很自豪。2002年公司重组,我们将‘红凳仔’更换为‘钻石蓝’,也造就了‘蓝天白云’的城市风景线。”黄建新说,公司的发展其实是“被时代推着走”,但透过公司一点一滴进步,也确实能感受到广州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白云出租车的变迁,可以看到广州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

编辑:吴世哲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