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班通了自来水 扁担成了纪念品

2018-10-12 17:09:51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郭祥峰 -标准+

29年前,刚刚参加工作的我被分配到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深山中的坪田道班(养路队)。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见证了改革开放期间,道班职工工作与生活环境的巨变。

报到那天,因天气炎热,刚刚下车,风尘仆仆的我就拿了毛巾到食堂,准备洗手洗脸。刚把水舀起,还没倒进脸盆里,炊事员就冲我大吼:“到河里去洗!到河里去洗!”一种难堪与愤怒在我心中翻腾:从下车到食堂,前后不到2分钟,我与她素不相识,又无失礼之处,为何对我如此?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逐渐理解了炊事员对用水的“苛刻”。道班缺水,用水要到山脚下距道班房百余米的小河里去挑。百余米的路程虽说不远,但一路都是高陡的羊肠山道,遇上阴雨天,还有摔倒的危险。一担水能挑上来,真累得人够呛。这些水,也只能保证煮饭所需,大家洗菜、洗衣、洗澡等都是到河里去洗。

上世纪90年代,解决道班用水的问题,被摆上了议事日程,并逐步付诸实施。1991年,坪田道班率先打了井。看着清澈的泉水从井里打上来,大家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夏日的傍晚,井口成了一处大家洗菜洗衣、纳凉聊天的好地方。

上世纪90年代末,新的道班房落成,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小楼。居住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自来水却未接通。不少道班职工只能看着满大街的洗衣机广告望洋兴叹。

历史的车轮驶入新世纪,道班职工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用水条件的改善,让道班职工尤其高兴。2000年,道班房建设完善了配套设施,买来一台离心式水泵,建起一座水塔。职工们下班回来,水龙头一开,自来水就“哗哗”而下。我想起以前到小河里挑水的场景,恍若隔世。扁担上积满了灰尘,成了再也用不到的纪念品。

离心式水泵让道班职工体验了一把自来水的感觉,但是水泵、水塔设备需要经常保养维修,麻烦也不少。到了2003年,乡镇普遍推广自来水,水管就像电线一样接到道班。水泵和水塔又像当年的扁担一样成了纪念品。

2017年,坪田道班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于今年年初建成新道班开放式服务驿站。几位退休老职工看到道班的新面貌,无不感慨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如今,新道班开放式服务驿站矗立在公路附近,机械化设备开展着养护作业,那一抹鲜艳的黄色,成为旅途中美丽的风景线。

编辑:吴世哲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