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通道 品质制造

——江西省广昌至吉安高速公路品质建设纪实

2018-10-12 17:45:26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张超群 特约记者 广积良 驻江西首席记者 练崇田 -标准+

广吉高速控制工程泰和赣江特大桥左幅已经贯通,右幅即将贯通。熊丽霞 摄

广吉高速桥梁防撞墙。严飞 摄   

“大学之道在于明德,行业之誉在于典范”。在江西这片传承红色基因的土地上,一条高速公路建设正酣。它横跨赣鄱,接闽连湘,让昔日千山万壑成通途,为振兴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添动力,它就是广昌至吉安高速公路(简称广吉高速)。

广吉高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沈(阳)海(口)高速公路第七条联络线即福建莆田至湖南炎陵的一段,也是江西高速公路网“四纵六横八射”主骨架中第三横的中段,由广吉主线和吉安支线组成,设计总长为189.3公里,其中,主线长156.1公里,支线长33.2公里。

同时,广吉高速是交通运输部确定的全国首批8个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项目之一,也是江西省首个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项目。为全力做好广吉高速绿色公路创建工作,广吉项目办坚持做精做细做好,努力打造绿色品质工程。

施工标准

做精做细出样板

开工之初,广吉项目办就提出打造品质工程,把质量管控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角落,把常规性、基础性工作做到位、做精做细、做到最好。

“Ⅰ类桩必须达到90%以上,不能出现Ⅲ类桩。”这是广吉项目办对桩基施工提出的目标要求。

桩基质量过硬,钢筋笼质量必须有保证。传统的制作钢筋笼方式很难满足钢筋笼对箍筋的间距要求,A1标率先引进精密度高、工效高的数控钢筋笼滚焊机。之后,各标段纷纷引进。同时,为精准摸清桩基孔底的沉渣厚度、孔斜度,精准掌握桩孔直径、垂直度,各标段又自购超声波检测仪进行自检。

由于设备精良、施工精细,广吉高速桩基品质大幅提升。全线共浇注5935根桩,Ⅰ类桩占93.5%,没有一根Ⅲ类桩,其中,泰和北赣江特大桥24根主墩桩均为Ⅰ类桩。

针对构造物施工,项目办同样制定了高标准。涵洞通道墙身、桥梁墩柱、小型构件、梁板预制全部采用清水混凝土浇筑工艺,并用粉煤灰替代部分水泥。混凝土外观以现浇混凝土自然色为饰面,具有镜面效果。

与此同时,项目办在梁场建设标准化、梁板预制精细化上也下足了功夫。

台座底板容易出现漏浆,A6标用角钢为台座包边并槽口向外,再用直径略大于槽口的高强橡胶管填塞,利用侧模顶紧橡胶管达到止浆。A4标为又快又准地绑扎钢筋和定位波纹管,在底座上安装钢筋定位坐标的标识牌;为避免钢绞线沾水生锈,影响预应力张拉,用PVC管制成套筒套在钢绞线上。

针对T梁端头的小孔,B3标用密封性能好的小皮球塞入孔内,避免了T梁在未穿引之前,雨水、湿气从小孔趁隙而入,导致波纹管积水、锈蚀,伤及钢绞线。

标准的梁场,精细地施工,广吉高速做到了内实外美。

管理规范

制度支撑规范更安全

为了保障人员安全与工程顺利施工,广吉项目办制定了《绿色公路建设实践手册》《项目管理大纲》《质量管理手册》等组成的“一纲五册”。针对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项目办还出台了相关制度,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做到了用制度、程序来规范公路建设管理行为。

广吉高速在项目办驻地设置了施工监测信息化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平台、施工现场远程视频监控、施工过程巡查及软件、路基施工质量监测信息化、混凝土拌和站监测、梁板预制场监测、路面施工质量监测信息化等。

通过施工监测信息化系统,广吉高速路基标的混凝土拌和站、路基施工等现场视频可上传至项目办监控大厅,项目办管理人员就可以看到施工现场画面。同时,拌和站动态监控系统可对混凝土生产过程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对混凝土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管,及时发现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项目办通过科学指导实践,在工程管理过程中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在招投标时择优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施工单位,开展施工工艺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

在严格把控工程质量的同时,广吉项目办一直把安全生产作为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

广吉高速西港大桥上跨的昌厦公路,车流量大,摩托车、农用车及行人多。A2标搭建了防落棚,为过往车辆、行人开辟绿色安全通道。项目办负责人说:“施工中不仅要保证施工质量、安全,还要保证正常通行公路运行的安全。所以,我们全线所有上跨国道、省道、县道的桥梁都搭建了防落棚。”

安全保障,事无巨细。据介绍,广吉高速A6标到B4标,山高林密,全靠蜿蜒几十公里的319省道进入施工现场,途中弯道特别多,却没有一个凸面镜。5个路基标购买70多个凸面镜,装在每个拐弯处,还加密设置“危险路段,注意安全”等警示牌。

对于安全,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

为了激发参建单位与建设者的安全意识,广吉高速C5标率先建立了安全教育培训体验馆。馆内设置了安全帽撞击、安全带使用、触电等体验。同时,A4标引进了多媒体安全培训工具箱,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手机App,施工人员可随时随地观看安全视频,进行安全知识测试,及时纠正安全隐患行为,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安全,为预防施工及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科研攻关

激活潜能品质提升

业精于勤,革于新。自开工以来,广吉高速的建设者们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积极开展科研攻关。

为实现广吉高速泰和北赣江特大桥工程在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的可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该项目应用BIM技术辅助泰和北赣江特大桥工程的设计、建设及管理,为此桥工程设计、管理和建设提供辅助支撑,促进工程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项目建成典型示范工程奠定基础。

通过应用BIM技术,项目办建立了泰和北赣江特大桥悬浇混凝土梁桥结构模型、桥梁关键构件钢筋模型,建立了桥梁BIM模型的完整信息数据库。项目办开展了桥梁项目管理信息协同工作,实现各专业间BIM数据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最大限度减少了错、漏、碰、缺等质量通病,提高了质量和效率。

桥涵台背跳车是困扰公路建设的质量通病之一,严重影响行车安全与舒适度。为根治台背跳车现象,项目办采用泡沫混凝土回填桥台背。由于泡沫混凝土整体性强、流动性好、密实性高,采用现浇泡沫混凝土回填桥台背,可有效解决桥台跳车问题。泡沫混凝土主要是水泥和发泡剂,不含苯、甲醛等有害物质,对环境无污染。

同时,广吉高速地处多雨地区,夏季多大到暴雨。路面积水、行车形成的雨雾降低了路面安全性能,影响驾驶人的视线,对安全行驶构成了重大威胁。项目办将部分路段建成排水沥青路面。与普通沥青路面相比,排水沥青路面最明显的优势是雨天行车水漂和水雾现象大幅减少,行车安全得到极大提升;行车噪声降幅达到3分贝以上,极大地改善了行车舒适性。

在实体施工中,广吉高速各路基标积极开展“微创新”活动,助推项目建设。开工以来,通过应用100多项微创新,实体施工更精细,工程品质大提升。

比如小型构件施工,通过微创新,场站布局变“零散式”为“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方式变“作坊式”为“工厂化、模具化”,管理手段变“人工式”为“信息化、智能化”,做到了“工厂化生产、模具化作业、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控制、装配化施工”,生产出来的小构,精致如手工艺品,光滑似婴儿肌肤,更为新建项目的小构预制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经验。

创新虽微小,却激活了员工的创新潜能,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更多思路,作用不可小觑。

编辑:吴世哲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