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辆旧式“长脖”客车、5名职工,到迎来技术先进的新能源公交车,再到2017年,诞生“新能源公交高品质线路”,吉林四平公交抓住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全面发力,实现蜕变。
2000年,我来到四平公交,作为一名实习生在车上售票,带我的是一位姓宗的老师傅。在发车的间歇,我最喜欢听宗师傅讲过去的故事。
公交车曾经夏怕热冬怕冷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上驾驶员的宗师傅开的第一辆车就是铰接式公交车。它有两节车厢,载客量大,被驾驶员称作“大长龙”。“驾驶‘大长龙’,最难的就是半路调头,没有一定的空间,车头调不过来。”宗师傅说,因为车身长,驾驶员从后视镜里看不到车尾,倒车时需要乘务员在旁边协助瞭望。特别是冬天路滑,刹车时车尾会甩出去很远,每次车辆进站,离老远乘务员就得把头伸到窗外,拍着车厢板提醒行人“躲远点”。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宗师傅开上了“京华”牌北京大客。那时公交车都是前置引擎,车内没有空调。每到夏天,驾驶室特别热,上车没几分钟,人就会汗流浃背。一个班次下来,司乘人员工作服上都是一圈圈的汗碱。为了降温,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在驾驶室里放一桶凉水,或者在机器盖上铺湿毛巾,可没一会儿湿毛巾就干了。
冬天最难熬。车厢内特别冷,司乘人员要穿厚厚的棉鞋、棉裤,戴上手套。由于戴手套不方便售票,很多乘务员就把手套剪去指头。即便这样,长时间跟车,手还是会被冻伤。驾驶员更不容易,由于老公交车没有防冻液,每天早上要往水箱里加四五桶热水才能把车发动着,老师傅们戏称为“川车”。每天收车时,再把水放掉,这对小个子的驾驶员来说,绝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再过十来年,公交车开始加注防冻液,才不用加热水来发动车了。
2015年,四平公交引进了两辆气电混合动力的新能源公交车,从此拉开了四平公交新能源公交建设的序幕。2016年,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四平公交购买了38辆新能源公交车。2017年,四平公交又更新了41辆新能源公交车、70辆新型燃气公交车。新型公交车节能环保、平稳舒适、冬暖夏凉、操作简易,使乘车环境进一步提升。
从跑步打卡到智能调度
30多年前,公交车辆和路况都比较差,并且车少人多。宗师傅回忆,每逢上下班高峰,乘务员往往要跳下车,用尽全力往车上推乘客,没有力气是不行的。此外,为保证行车正点率,公司在每条路线至少设有两处调度点,每处调度点都设有卡机,需要人工打卡。每到一处调度点,乘务员都要跳下车,以百米冲刺般的速度跑着去打卡,没有点运动员的底子,这活儿也是干不来的。
2000年,四平公交开始实行无人售票,并引进了双层巴士。2005年,四平公交引入智能调度系统,公交车启用GPS定位和行车轨迹监控,行车正点率按秒计算,结束了乘务员跑步打卡的时代。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辆的应用,司乘人员的工作强度进一步减轻,工作环境不断改善。
经过40多年努力,四平公交化茧成蝶。2016年,四平公交获得“国家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7年,四平公交123线被评为“新能源公交高品质线路”。2018年,四平市实现了全国一卡通互联互通。下一步,四平公交将全面推进公交二维码支付,大步迈向移动支付阶段。
(作者系四平市公共汽车公司职员)
编辑:郭琪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