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水上应急搜救工作发展综述
今年9月,黑龙江海事局与俄罗斯联邦阿穆尔州紧急情况总局以“共商、共建、共享,打造中俄平安美丽界河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开展了一年一度的中俄界河应急联合演习。
这次演习,是黑龙江海事局辖区水上应急搜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了解到,黑龙江水系河流众多,辖区航道里程5528公里;省内有15个水路一类开放口岸,登记船舶3774艘,国际航线海船49艘;辖区水域旅游漂流点100多处,漂流艇筏5000多个;农用船、自用船近万艘,水上安全监督管理和应急搜救任务复杂而繁重。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水监体制改革20年来,黑龙江水上搜救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水上应急搜救工作在‘一案三制’、应急队伍建设、搜救装备更新、应急指挥升级、界河应急合作等方面不断推进,基本形成了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现代化水上交通安全和救助体系,水上搜救成功率达96%以上。”黑龙江海事局局长缪昌文介绍。
中俄界河明水期人命救助。刘派 摄
水上应急搜救从无到有逐渐壮大
1985年,我国加入《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黑龙江港航监督局成立,下设6个分局、26个监督站。
1986年,黑龙江航运管理局成立航运救捞站,建立了港监、救捞联合救助的体制。
2000年8月,黑龙江海事局正式成立,当时由黑龙江省交通厅代部管理。2005年1月,重新由交通运输部直接管理。
2007年,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成立以省政府领导为总指挥的黑龙江省水上搜救中心,以黑龙江海事局承担日常工作,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搜救指挥机构,黑龙江水上搜救体系建设整体推进……
伴随着改革开放、水运经济和界河航运的发展,黑龙江水上应急搜救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壮大。水监体制改革后,黑龙江水上应急搜救体系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目前,黑龙江海事局在辖区设立了8个海事局,32个海事处,1个局属事业单位,在职职工458人。拥有各类巡逻艇71艘、趸船16艘,以及4类近30种高科技监管救助设备,实现了辖区水域明水、流凌、冰封以及枯水期等四季的监管、救助。其中,冰水两栖救助艇曾在寒冬时节多次成功高效救助遇险人员,受到了广泛关注。此外,还有26家航运公司、132艘应急船舶,以及比较完备的船舶防污应急设施设备等,丰富了黑龙江应急水上搜救队伍。
应急搜救队伍在壮大的同时,水上应急指挥手段也极大提升。2000年以来,黑龙江海事局在辖区主要河段投资建设了工业电视监控系统(CCTV)、海事系统内部视频会议系统、船载自动识别系统(AI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覆盖了黑龙江省重点航段、重点水域和主要港口。
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部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黑龙江水上搜救基本形成了以部海事局和省航运救捞站为专业队伍,水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和各港航公司等社会力量为辅助队伍的体系,基本实现了水上搜救“听得见”“看得到”“联得上”“救得起”。
中俄界河冬季气垫船运输应急救助。刘派 摄
中俄界河基本形成有效的水上救助格局
黑龙江水上应急搜救工作最大特点是中俄界河水上通航监管里程长、岛屿多、事务广、情况杂——黑龙江水系的中俄界河航道里程长3542公里,其中黑龙江海事局管辖2593公里,占中俄界河航道里程的73.2%。管辖范围主要包括“两江、两河、一湖、一道”(黑龙江、乌苏里江、松阿察河、额尔古纳河、兴凯湖和抚远水道),岛屿达2500多座。
根据中苏“1951年航行协定”,两国于1951年10月组建了中苏国境河流航行联合委员会(简称中苏航联委,1992年更名为中俄航联委),负责中苏(俄)界河航道航行管理工作。从“1951年航行协定”签署至今,60多年的中俄界河航行安全监管、防止船舶污染水域、船舶检验等合作,黑龙江海事(港监)人始终是主要参与者。
2009年,作为“中俄航联委”航行安全工作组组成单位,黑龙江海事局与俄罗斯联邦紧急情况部远东地区中心局建立了“应急搜救合作机制”。其后,在交流、学习、训练、互访、演练、应急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合作。
经过双方共同努力,2015年,黑龙江海事局与俄罗斯紧急情况部门的合作形成了“两个层级”:第一个层次,黑龙江海事局与俄罗斯联邦紧急情况部远东地区中心局合作、与俄阿穆尔州紧急情况总局合作;第二个层次,佳木斯海事局与俄哈巴边区紧急情况总局、俄犹太自治州紧急情况总局合作,牡丹江海事局与俄滨海边疆区紧急情况总局合作。这两个层级合作的达成,标志着黑龙江海事局实现辖区界河对俄合作全覆盖。
不止如此。近10年来,黑龙江海事局与俄方相关部门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取得了“四个第一”的工作成果:第一个与俄紧急情况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拉开了中国海事与俄应急部门的合作序幕;中俄界河应急联合演习第一个得到上合组织认可,联合演习实现了上合组织框架下合作;第一个形成中俄界河溢油应急预案,填补中俄界河相关法规空白;第一个建立了中俄界河跨国境水上应急反应快速通道,形成与海关等口岸部门的界河紧急情况免查验边境许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据介绍,目前,中俄界河已经基本形成反应快速、救助有效的水上救助格局,并在多年的联合演习和处理险情等实战中经受住了考验,界河水域外籍遇险人员搜救成功率达100%。
水上应急法治化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在发展水上搜救力量的同时,黑龙江水上应急法治化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黑龙江海事局成立伊始,就开始了水上搜救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经过多年努力,预案体系基本形成。2006年年底,黑龙江省政府首次颁布了《黑龙江省水上搜救应急预案》和《黑龙江省船舶溢油应急预案》等省级应急预案。
在此基础上,黑龙江海事局还分列了洪水期、枯水期、流凌期、特殊时段、极端天气等5个预警预防专项预案;分列了各种船舶险情、桥梁防碰撞、航空器遇险等10个应急预案(指南)。近年来,先后4次启动水上应急预案,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0年,黑龙江海事局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同设立了水上搜寻救助立法研究课题,着手推进《黑龙江省水上搜寻救助条例》。经过省政府法制办、省人大组织的多次修改完善及研究论证,于2013年10月18日经省人大第6次会议通过。
“《黑龙江省水上搜寻救助条例》作为我国内河、界河水上搜救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不但突出了黑龙江地域特色,为完善我国水上搜寻救助法律体系积累立法经验,更体现了跨地区性和国际性特点,明确建立了国际国内搜救合作机制。”缪昌文介绍。
下一步,黑龙江海事局将在交通运输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及部海事局的正确领导下,服务中俄界河航运发展,实现水上安全精准监管和精准应急,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断开创黑龙江水上搜救工作新局面。
编辑:郭琪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