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水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浙江实践
作为首批“绿色交通”试点示范省,浙江省近年来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打造水上美丽经济交通走廊为站位,以重点绿色项目为支撑,扎实推进绿色港口、绿色航道建设,构建高效智能节能体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经过不懈努力,浙江省内河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较2010年下降14.2%;而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较2010年下降10.2%。在惠及民生的同时,浙江省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港航经验,开启一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综述篇
“晚上睡觉再也不用忍受‘轰隆’声了,也不用担心柴油发电机水箱中的水烧干了。天热的时候,岸电桩就是香饽饽,去晚了还不一定轮得上。”在长湖申线跑船几十年的船主老王表示,岸电桩的投用解决了他们行船的一系列困扰。而这只是浙江省绿色水运发展惠民的一个缩影。
示范项目引领绿色风潮
近年来,浙江省港航管理部门积极描绘绿色水运蓝图,为港航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支点。在舟山中化兴中石油转运有限公司,国内首个大型原油装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正在平稳作业,回收的高纯油气将作为锅炉补充燃料。该系统突破了大型原油装船码头油气回收技术瓶颈,预计每年可节约燃料油约1000吨。
据介绍,截至今年10月,浙江绿色港航重点支撑项目投资达62亿元,占计划投资额的110%,各主题性项目、重点支撑项目和各类专项行动整体实施情况较好。其中,宁波舟山港宁波港域绿色港口项目完成投资约14.1亿元;温州港绿色港口项目完成投资约7893万元;钱塘江中上游衢江(衢州段)绿色航道重点支撑项目完成投资23.12亿元,占总投资计划的106%;杭平申线(浙江段)工程完成投资3.9亿元,占总投资计划的120%;京杭运河湖州段绿色航道项目完成投资1.42亿元,占总投资计划的89.7%。
创新举措盘活绿色棋局
作为首批“绿色交通”试点示范省,浙江通过率先制定政策,对现有100至400总吨的内河运输船舶加装生活污水收集存储装置进行补助,取得良好效果。今年全省计划对1100艘船舶进行改造,省内新建的100至400总吨内河运输船舶实现全部安装生活污水存储装置。目前,浙北航区油污水、垃圾接收点基本实现覆盖,“船舶生活污水零排放”目标正在顺利推进。
浙江省还划定了船舶排放控制区,范围覆盖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港、台州等地。地方海事部门通过联合第三方测评机构开展内河船用燃油检测的执法工作,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排放。港航管理部门还指导相关部门制定防污染应急工作规划,将防污防护网织得更加紧密、扎实。
在运输方式上,浙江省也积极创新减少能耗。今年8月,湖州市长兴县内的22公里全封闭、纯电动输送长廊开始试运行。该纯电动输送长廊将原本通过重型车辆运输的矿山熟料产品,通过输送带直接运至物流码头,再经水路运往外地。运输过程零排放,可缓解地方道路交通运输压力,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及二次扬尘。
《浙江省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全省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水平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将基本适应。全省内河运输船舶垃圾、油污水、生活污水将100%接收上岸处理。
亮点经验成功推介全国
“蓝天白云更多了,大船变得更加安静,再看不到黑烟囱了。”说起岸电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宁波舟山港工人小陈有着切身体会。2017年9月,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与浙江省政府在湖州成功举办了“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现场推进会暨京杭运河岸电全覆盖启动仪式”,并签署“共同推进船舶港口岸电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将浙江绿色发展理念推向全国。
近年来,浙江省将港口岸电建设作为打造绿色港口和实施船舶减排的重要举措。今年10月,全省已建成标准化岸电设施116套。同时,浙江还起草《浙江省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管理暂行办法》,计划对岸电建设及使用进行资金补助。
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被确定为三大“岸电应用试点港区”之一,宁波梅山岛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等16个岸电项目获得交通运输部第二、第三批次车辆购置税岸电奖励资金。浙江省还配合交通运输部开展靠港船舶使用岸电项目绩效评估,截至今年5月底,涉及中央补助资金的岸电项目共为船舶接电7584次,接船时间23.8万小时,用电量3937万千瓦时。而截至今年10月底,浙江全省累计建成670余套标准化岸电设施,基本实现宁波舟山港万吨级码头和京杭运河水系水上服务区岸电设施全覆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减排
近年来,浙江省水运运力的结构调整,助推了内河运输节能水平的提升。全省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12月,全省累计核准拆改船舶3577艘;集装箱海铁联运快速发展,2017年累计完成集装箱海铁联运量40万标箱,同比增长59.9%;截至10月底,全省今年共完成内河集装箱吞吐量60.1万标箱,较去年同期增长64.9%;首艘2万吨级江海联运船舶正式投入营运,全省内河船舶平均吨位由2010年的188载重吨提高到今年9月的479载重吨,增长了154%。水路运力结构的显著改善,为船舶节能减排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推进内河水运应用LNG方面,浙江省提前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浙江省内河骨干航道液化天然气加注码头布局方案》,提出了全省内河骨干航道LNG加注码头“3+7+22”的总体布局。此外,在推进生态港航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浙江省积极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做到全程绿色施工;并通过开展《内河桥梁整体顶升关键技术研究》等课题研究,将成果上升为地方标准,应用到内河航道升级改造的实践中。
科技助力绿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浙江港航部门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化作用,围绕“互联网+”做文章,用绿色智慧思维谋划港航生态创新之路,取得一系列成果。
“水上ETC太方便了,手机上操作就行。我的船相比之前来说,一个月内多跑了好几个航次!”“浙杭州货00347”的船员在使用“水上ETC”过闸时表示,通过ETC系统办理手续和之前相比节约了20分钟。同时,浙江省还组织完成了“浙江港航水运能耗管理系统”“浙江港航水运能耗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子系统(一期)”等项目,这些项目能轻松掌握全省港航能耗数据。
未来,浙江省港航管理部门将继续以打好交通领域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目标,以美丽港航创建为抓手,大力实施浙江省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同时,通过加强科研和标准化工作,浙江省将为绿色交通创建提供港航经验。到2020年,全省船舶与港口污染物将得到有效防控,船舶港口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能力、船舶运力结构得到提升优化,清洁能源将进一步得到推广。
亮点篇
出台全国首个绿色内河航道评价体系
2016年年底,浙江省港航管理局、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和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研究推出的全国首个绿色内河航道评价体系通过评审,该体系填补了国内绿色内河航道评价体系的空白。
据了解,该体系的具体评价指标包括建设期指标31项、运营期指标23项,涉及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信息化和保障性措施等诸多领域。标准设定采用了标准较高的量化评价方式,借鉴了欧洲、美国等国外的绿色航道建设情况,还参考了国内绿色航道试点项目的建设情况,增加了信息化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使内容范围更加完善。为了验证评价体系,浙江省港航管理局选取杭平申线(浙江段)航道改造工程和钱塘江中上游衢江(衢州段)航道工程进行试评。
从无到有,绿色内河航道评价体系研究成果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评定内河航道绿色发展水平提供参考,而“高标准”的设定为构建绿色内河航道激励约束机制创造了基础条件,推动了内河航道转型发展。
发布全省首个内河生态产业带发展规划
日前,浙江省内河首个生态产业带发展规划——《湖州市长湖申生态产业带发展规划(2018-2022)》(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规划》通过构筑平台集中、绿色产业、开放联动、科技创新、美丽生态、优质服务六大廊道,并将践行“两山”理念示范绿廊、沪湖智造廊道核心纽带、全国绿色水运转型标杆、江南运河文旅诗韵典范作为发展定位。《规划》实施后,长湖申产业带将成为浙江省重要的经济走廊、生态走廊、幸福走廊。
作为全国唯一的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湖州将在长湖申沿线构建“一核四片”的布局结构,即湖州科技城核心和安吉生态产业片区、长兴生态产业片区、吴兴生态产业片区等4个高能级万亩生态产业片区。同时,工业经济绿色化、优先培育绿色高新产业也被提上日程。湖州将通过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打造区域性绿色建材基地和绿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创新绿色生产模式,培育现代物流商贸体系,推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
启动全省首个
船舶生活污水接收处置示范工程
今年6月,浙江省首个船舶生活污水接收处置示范工程在长湖申线湖州城东水上服务区正式启用,该工程对在港船舶的污水监测、接收上岸、处理达标排放等实行全过程闭环监控。
为推进船舶防污染工作,湖州今年在辖区400总吨以上的湖州籍货船全部安装生活污水储存柜的基础上,全力建设长湖申航道湖州城东水上服务区船舶生活污水接收处置示范工程。该示范工程采用北斗物联传感和智能控制技术,如船上的北斗智能污水储存柜,具有液位自动控制报警、远程数据监控和调度等功能,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水质在线监测则让污水处理高效稳定,处理能力每天达50吨,从线上线下“盯”牢船舶生活污水上岸处置、达标排放。今后,湖州将建立以码头单位配套建设生活污水接收点为主、公共接收站为辅的船舶生活污水接收处置体系,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船舶生活污水接收处置设施全覆盖。
宁波舟山港成为高压岸电示范区
7月28日,在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北二集司码头,中国远洋海运集团集装箱船“中远高雄”号靠泊后,码头电工们合力把船上降下的两条6.6千伏电缆接入码头前沿的高压岸电箱,岸基电源取代船上柴油发电机为这艘巨轮供电,巨轮烟囱上的黑烟再也不见。
自2015年起,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港口高压岸电示范项目建设。目前,宁波舟山港已在穿山港区和北仑港区的3个码头投运了4套高压岸电系统,高压岸电从单个港区码头向成片港区码头推进,开始实现港区间的联动与覆盖。据测算,靠港船舶使用高压岸电后,每个泊位平均每年可节省燃油300吨,减少各类空气污染物排放约30吨。随着接船技术的改进和码头前沿岸电接电箱的合理排布,接船操作的时间由原先的2个小时缩短为4分钟,接电效率大大提升。
岸电建设方面,由于接电箱采用箱式变电设计,相比以往的岸电配电房,空间占用上减少30%,更适合剩余空间不多的码头前沿建设。今年年底前,宁波舟山港还将在保税港区的梅山码头投运3套容量为1700千伏安的高压岸电系统。宁波舟山港高压岸电示范区建设,使其在绿色港口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京杭大运河湖州段服务区
岸电全覆盖
在湖州南浔水上服务区,千吨级集装箱船“安吉川达026”号停靠到在岸边。船主从船上拖出一根电缆,插入岸边充电桩插座,用卡在屏幕前刷了一下,船上立即通电。截至目前,湖州5个智能化内河岸电水上服务区已全部投入运行,京杭大运河湖州段水上服务区实现岸电全覆盖,全年减少燃油消耗约520吨。
作为我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湖州承担着浙江省水路运输40%左右的货物运输总量和货物周转量,是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交通枢纽。目前,湖州共建成投运一体化岸电装置68套、120千瓦直流一体式充电桩2套,可供100余艘船舶同时充电。所有岸电装置均采用标准化接口,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刷卡接电、实时结算,并具有硬件保护、远程通信及数据交互功能。此外,服务区配有岸电运营服务平台,能够对多类型船舶进行智能用电监控,实现船岸互动和计量缴费一体化服务。
杭州“护水者联盟”打响防污攻坚战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2017年度《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结果,浙江省考核等级为优秀。杭州市港航管理局作为突出贡献单位,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
杭州港航联合环保、城管、经信等部门成立“护水者联盟”,建立船舶与港口水污染防治及联合监管机制,把原来分属在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串联起来。各个管理部门在监管过程中,通过监管联动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互通管理信息,开展联合执法,并依照“联合执法、分类处理”原则,对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和处理,实现船舶污染物的接收、转运及处置的闭环管理。同时,通过购买船舶垃圾、油污水污染治理服务,引入第三方环境监理,杭州港航全年共回收船舶垃圾约370吨,油污水1433吨。此外,杭州港航还超前布局突发船舶污染事件应急网络,未来将用3年时间,建设全航区覆盖、全天候运行的突发船舶污染事件应急网络。
杭平申线嘉兴段改造提升节约用地
作为交通运输部绿色循环低碳主题性试点航道,杭平申线嘉兴段提升改造工程首次通过采用矩形断面结构代替传统复式梯形结构,在保持航道底宽不变并保证通航等级的前提下,航道面宽由原设计70米优化为60米,减少征地151公顷,减少率为34%。同时,部分标段将临时设施用地布设在废料场或闲置场地,以减少对农田耕地的占用,节约用地24公顷,降低征迁成本约8.84亿元。
在五长段嘉海公路桥建设工程中,项目部对相邻航道标段开挖的干土方进行综合利用,作为桥梁接线路基的石灰土填料,节约堆土借地70亩。同时在整治过程中配套进行绿化,就地消化项目表层弃土,可实现土方综合利用172万立方米。
针对土地资源紧张、用地政策严格的现实情况,杭平申线嘉兴段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航道建设和运营全寿命周期,提高航道等级和改善航道条件。沿线通过地方立项,将航道两侧的防洪堤、绿化带增宽,并在合适地段布设绿道供百姓休憩,建成了高标准的“生态带”“防洪带”;通过应用新型材料混凝土劈裂块替代传统浆砌块石,节约大量矿山资源,在做到美观的同时还降低了全寿命周期成本。
本版文字由章程任长兴陈亮邓媛媛吴婷竹周雨顺特约记者罗俊峰提供
图片由浙江省港航管理局提供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