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在山清水秀的广西,高山平湖间不断延展织密的交通运输网络,绘制着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壮美画卷。
改革开放40年来,广西交通人织就的纽带,打破了昔日的闭锁,敞开了八桂大地的胸襟。“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壮乡走上了致富之路,由从前的“神经末梢”,蝶变为连接我国与东盟的重要门户;曾经沉寂的北部湾,如今千帆竞发、风生水起……广西交通运输事业正汇聚八方力量,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新体系,形成全面开放发展的交通运输新格局。
加快形成沿海沿边沿江交通全面开放发展新格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陈鸿起
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推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交通发展新政策,经过几代交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全区交通运输面貌日新月异。公路加速成网,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出海出边出省的网络格局;水路江海衔接,形成了以北部湾港为龙头、以西江黄金水道为主干的水上大通道。
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跨越式发展。1978年,广西全区公路总里程仅为2.98万公里。40年后的今天,截至去年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12.3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突破5000公里,覆盖所有地级市和89%的县级节点;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接近2万公里,县县通二级或二级以上公路;农村公路里程达9.83万公里,乡乡通沥青(水泥)路,具备条件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9.8%,惠及千家万户。
基础设施总量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公路运输结构不断优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17年年底,全区道路运输站场达到632个,所有县城均建有二级及以上客运站,70%的乡镇建有等级客运站,具备条件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6.4%,初步形成以南宁为中心,以各地级市为节点,市至县、县至乡镇、乡镇至村的客运网络。
40年来,广西水运建设蓬勃发展,成为“双核驱动”重要引擎。桂平航运枢纽开创了西江以电养航的先例,“一干七支”航道加快建设,西江黄金水道千吨级以上泊位154个,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超过1.11亿吨;稳步推进沿海港口老港区功能调整、加快新港区建设,到2017年年底,北部湾港口已有万吨级以上泊位86个,港口货物综合通过能力2.44亿吨。2017年,全区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44亿吨,是1978年的55倍。
体制机制改革助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释放全新活力。40年来,广西先后出台6个交通运输类地方性法规、12个政府规章,交通运输地方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实施交通运输企业改制和重组,道路运输公司化经营全面推行。深入推进北部湾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实现了“四统一”的管理模式。推行高速公路“区市共建”模式,通过招商方式建设高速公路项目24个、2296公里,引进区内外资金1800亿元。
加快形成沿海沿边沿江全面开放发展新格局。借助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和“一带一路”建设东风,广西交通运输系统全面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着力构筑和完善出海出边、连接我国内陆地区的国际大通道,加快形成沿海沿边沿江全面开放发展的交通运输新格局。
近年来,广西加强陆上互联互通,以南宁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打造衔接“一带一路”的南北陆路新通道。深化海上互联互通,以北部湾港为依托,以沿海专业化泊位深水航道、中国—东盟港口合作网络等建设项目为重点,加密航线航班,形成内陆腹地走向东南亚、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等地的海上大通道。推进江海多式联运,构建以西江黄金水道为主轴,以沿江重点城市为节点,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水路运输大通道。
2018年9月2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广西高速公路网规划(2018—2030年)》,在原规划的基础上新增路线里程6600公里,改扩建里程14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52万公里。水运发展方面,今后一段时期广西将致力于打通、升级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水运通道,江海联运里应外合,公铁水联运协调发展,加快构建面向东盟、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联通西南中南地区的水运体系。将充分发挥北部湾港在南向通道、向海经济的重要节点作用,把北部湾港打造成为国际枢纽港,北部湾港钦州港域打造成为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实现北部湾港吞吐量2025年达5亿吨、2030年达10亿吨;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升级版,实现内河港口吞吐量2025年达2亿吨、2030年达3亿吨。
蓝图已绘就,广西交通运输系统将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奋力谱写广西交通运输发展新篇章。
多方筹资掀建设高潮神经末梢变开放前沿
广西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和前沿。
改革开放前,广西公路建设虽有发展,但公路里程短、等级低、基础差。1978年,23.76万平方公里的壮乡,公路总里程仅为2.98万公里,没有高速公路,多地山高路险,有车难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交通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广西交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加快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集中解决国省干线公路,能源、旅游公路等重点问题,公路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1992年,中央提出“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为广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同年10月,交通部批准桂林至柳州公路立项建设。1997年,桂林至柳州高速公路畅通八桂大地,结束了广西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随后,钦州至防城港(北海)、宜州至柳州、柳州至南宁等一批高速公路相继开通,至2000年年底,全区高速公路“七射一环”格局基本建成,通车里程达812公里。
进入新世纪,广西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完善西南出海通道的历史机遇,加快高速公路主骨架和出海、出省、出边通道建设。
“2008年年底,广西成为全国第一个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部署县县通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2013年突破3000公里之后,以每两年新增1000公里的速度增长,2017年突破5000公里。”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陈鸿起告诉记者,广西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出海出边出省的网络格局,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独特的区位、辽阔的疆域,给广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诸多挑战,广西交通人不畏艰难、大胆探索,为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
“我1993年起进入自治区交通厅工作,当时厅里面在做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1995年以后,广西交通开始大规模运用国外贷款,通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累计贷款11.57亿美元,涉及隆林至百色高速公路等10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规划处副处长张雪莲介绍,这一模式不仅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筹措了大量资金,更是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
市场打开了,思路也活了。2000年起,广西通过招商引资,积极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市场化运作,成功将27段高速公路推向市场,总里程达2666公里、总投资约2500亿元。现已建成16段1298公里,约占目前全区高速公路总里程的四分之一。
“2008年,乘借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东风,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交通建设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之一,作出了‘掀起交通建设新高潮’的重大决定。”张雪莲回忆。
同年,广西进行高速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成立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走市场化建设道路。该公司挂牌后短短几个月,六寨至河池、河池至宜州、玉林至铁山港、钦州至崇左4条高速公路相继开工建设。
多渠道筹融资解决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为关键的资金问题,广西公路发展进入快车道。目前,广西已建成出省出边出海通道22个,对外辐射滇、贵、湘、粤等周边省份和东盟国家以及北部湾沿海港口,对内通达所有14个设区市和89%的县级节点,基本实现以南宁为中心2小时可通达北部湾经济区城市与港口,一日通达邻省省会、邻国首都。
高速公路支撑起全区路网骨架,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则惠及千家万户。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修建农村公路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任务。截至2017年年底,全区农村公路里程达9.83万公里。
“如今路好走了,外地老板直接上门购买黑猪,周末还有不少游客来摘葡萄,我们发展产业更有奔头了。”提起农村公路建设给自家产业带来的益处,河池市天峨县岜暮乡公昌村村民张秀光难掩兴奋。
40年来,农村路网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道路通畅水平的持续提升,有效改善了壮乡百姓出行条件,带动产业发展、百姓增收致富。
运输网络全面铺开多式联运高效衔接
“路网的拓展延伸极大促进了广西道路运输发展,使全区道路运输网络不断完善、运力结构持续优化、运输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综合运输管理处处长唐飞说。
截至2017年年底,广西全区营运客车达2.9万多辆、日发送旅客超100万人次,初步形成以南宁为中心,以各地级市为节点,市至县、县至乡镇、乡镇至村的客运网络。
“从前的单一客运服务已经衍生出‘直达快班’、‘城际快线’等多种服务形式,满足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广西运德汽车租赁公司总经理陆泉介绍。上世纪90年代,广西运德汽车运输集团开通了集团的第一条“直达快班”——南宁至百色“直达快班”,目前运德集团“直达快班”已通达广西各市县,以及广东、福建、香港、澳门等10多个省市及特别行政区,并跨出国门直达越南河内、海防等市,提供门对门、站到站的定制服务。
如今,在南宁工作的余先生,每个周末都会乘坐“直达快班”回桂林与家人团聚。“400多公里只需要4个多小时车程,在车上睡一觉就能回到桂林。换作从前,至少要花费一天时间。”
“我们不断探索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加快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持续优化道路客运服务。”唐飞介绍,目前广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市、县、乡公交线路与跨县市“直达快班”的有效衔接,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已经建成,全区二级以上客运站联网售票覆盖率达100%,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随着广西道路客运网络全面铺开,信息化、便捷化水平持续提升,货物运输也实现高效衔接,物流成本逐年下降。
“以前,我们要投放很多接驳车辆,货物通过火车运到港口再换轮船,整个流程需要2至4天。如今,自治区内大宗物资运输不超过15个小时就能运抵目的地。”今昔对比,南宁市道路货物运输行业协会秘书长赵斌感慨良多。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南宁初具规模的货运企业不超过30家,现在已发展到3252家,并有6家企业获得了国际道路运输资质。
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广西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交通运输对接越发密切,国际枢纽的区位优势为广西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三大定位”的新使命。自治区交通运输行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着力构筑和完善出海出边、连接我国内陆地区的国际大通道。
近年来,广西加快中越友谊关—友谊口岸便利跨境运输的实施,提高国际运输便利化服务水平;积极推动中越直达客货车辆便利运输和公务车辆常态化开行,探索跨境甩挂运输,不断推进国际道路运输迈上新台阶,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
“2013年之后,我们公司在越南设立了办公室,并与越南主要道路运输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南宁震洋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鑫介绍,如今,越南的物资可通过“中越直通车”和中欧班列的有效衔接运抵欧洲各国。“货物从胡志明市运抵荷兰只需20天,比传统运输方式节约了一半的时间。”
内河航运撑起黄金走廊沿海港口风生水起
“在我父辈那个时候,货物需要人工肩挑装卸。未曾想,大型机械化设备会逐渐取代人力。”忆起往昔,三代都从事水运的贵州市海安船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超雄十分感慨。
1980年,广西对南宁港、原贵县港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内河港口吞吐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90年,西江航运干线一期工程桂平航运枢纽工程竣工投产,开创了西江以电养航的先例;1998年,贵港航运枢纽建成通航,西江干线实现了从百吨级向千吨级的跨越……“改革开放40年来,广西内河航运建设一直处于火热的夏天之中,改革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广西北部湾港集团副总经理、西江开发投资集团副董事长宁武说。
“随着沿江货运量和船舶大型化的迅速增长,进入新世纪,广西加快西江扩能和右江渠化,全面推动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宁武介绍,其间,西江航运干线南宁至贵港Ⅱ级航道工程、右江鱼梁航运枢纽工程等航道、枢纽船闸项目建成,内河港口实际通过能力超过1.1亿吨,长洲枢纽船闸设计单向通过能力超过1.3亿吨。截至2017年年底,广西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5873公里,500吨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占通航里程32.1%。
内河航运产生黄金效益,沿海港口发展也风生水起。广西交通运输部门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机遇,围绕把沿海港口建设成为亿吨现代化港,畅通“西南出海大通道”和“国际大通道”等目标,切实推进沿海港口建设。
“由于港口基础设施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综合运输枢纽服务功能单一、信息化水平低,沿海三港域功能定位不明晰等问题,港口对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水运管理处处长庞雪松介绍,广西于2006年起探索尝试北部湾港口一体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北部湾港核心战略资源的龙头带动效应。
2009年,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港合一”,北部湾港资源全面整合,深水航道和大型化、专业化深水泊位发展迅速。到2017年年底,北部湾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2.44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423万标箱,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86个;北部湾港已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44条,成为我国与东盟地区海上互联互通、开放合作的前沿。
今天的北部湾港,在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的建设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的有机衔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版图片由广西记者站提供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