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广西水运发展成就综述
北方寒意渐浓,2000余公里之外的广西南宁气温适宜。走出机场,温润的空气扑面而来,充沛的水资源滋养了这座城市,放眼望去满城皆绿。
广西境内河流总长34万多公里,全长5873公里的内河航道带动沿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八桂儿女。大陆海岸线全长1629公里,拥有大型、深水、专业化码头群的北部湾港是我国内陆腹地进入中南半岛东盟国家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改革开放以前,广西大量河流断航,沿海港口基础设施简陋,物资装卸靠肩挑人驮。40年来,广西激发江的潜力、释放海的活力,水运行业蓬勃发展,西江提前实现亿吨黄金水道建设目标,水运主通道上的10座船闸等级均达到1000吨级以上;北部湾港成为“一带一路”海陆衔接的重要门户港,2017年港口货物综合通过能力2.2亿吨。以北部湾港为龙头、以西江黄金水道为主干的水上大通道,成为广西“双核驱动”重要引擎。
繁忙的防城港码头。黄耀高 摄
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四线船闸。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 供图
以电养航 滚动开发
西江西接云贵、贯穿两广、东连粤港澳,是我国内河水运规划“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中的第二横,航运价值仅次于长江。改革开放以前,西江航道被一道道险滩阻截,只能载着小艇一样的货船在南宁至广州之间往来。枯水季节,有的航段只能通航80至100吨级的船舶。
“新一轮广西内河航道建设是与改革开放同步启动的,1978年,广西、广东联合提出开发西江干线航运资源,将西江航运干线南宁至广州航道等级从Ⅵ级提升到Ⅲ级。”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西江集团)副总经理宁武告诉记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尽快适应广西及整个大西南地区日益活跃的经济发展和内外贸运输,国务院于1981年把西江整治列为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
西江航运一期工程建设桂平航运枢纽,整治桂平至梧州182公里的航道,新建年吞吐能力470万吨的猫儿山中转港,同步整治广东段东平水道,由此拉开了广西内河航运发展的序幕。
1989年,桂平航运枢纽工程船闸通航。自此,千吨级顶推船队可常年航行至广州。这个西江整治的“龙头”工程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以开发航运为主,同时充分利用水能发电试行“以电养航”,使西江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电养航模式在那之后作为新模式在全国推广,为山区河流渠化航道提供了有益借鉴。”宁武说。
桂平航运枢纽建成之后,广西紧接着开始建设西江航运二期工程——贵港航运枢纽。贵港航运枢纽建设规模大,而当时财政资金有限。为此,广西交通部门大胆探索,先后与世界银行相关代表就经济、财务、设备、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多次会谈,最终成功向世界银行贷款8000万美元。1998年,贵港航运枢纽船闸通航,自此西江南宁至广州航道等级从Ⅵ级提升到Ⅲ级。
桂平航运枢纽、贵港航运枢纽建成以后,西江上有了固定资产和收入。进入新世纪,广西灵活应用这些资产形成融资能力,通过滚动开发的形式建设了那吉航运枢纽和鱼梁航运枢纽。
广西在建设航运枢纽的同时,实施了局部航道整治工程,对内河港口进行技术改造。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陈鸿起告诉记者,1980年开始,广西对南宁港、贵县港等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内河港口吞吐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到2013年年底,广西内河千吨级以上泊位超过110个,内河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大关。
航道“咽喉”畅通 西江流金淌银
西江干线航道通行能力实现了从百吨级到千吨级的跨越后,沿江货运量增长非常迅速,过闸船舶越来越多,滞航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位于西江干线梧州市上游约12公里处,西江下游广西境内的最后一个梯级的长洲水利枢纽,被视为千里西江的“咽喉”,滞航问题尤为突出。
“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四线船闸没建之前,滞航时有发生,有时船舶过闸甚至要等十几天。”贵港市海安船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超雄说,每年枯水期都会出现滞航现象,只能在船上干等着,政府安排公交车开到岸边给船民送补给。
“最多的时候有1700多艘船堵在长洲水利枢纽船闸的上下游,绵延几十公里,当时交通部分管水运的副部长来到现场调研协调。”宁武回忆道。
2008年开始,西江迎来了黄金机遇期。为进一步发挥内河水运的优势,广西作出“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重大战略部署,规划到2020年,将连接南宁、贵港、梧州、百色、来宾、柳州、崇左7市共1480公里的内河水运主通道全部建成1000吨级以上航道,形成以西江水运干线和右江、红水河、柳黔江水运通道为主骨架,干支畅通、江海直达,设施较为完善的内河航道网。
2011年至2017年,西江水运建设的主力军——西江集团累计投资150亿元建设了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及四线船闸、桂平航运枢纽二线船闸、贵港航运枢纽二线船闸、柳江红花二线船闸、西津二线船闸等。其中,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四线船闸于2015年1月正式投用,意味着西江干流3000吨级船舶可直航粤港澳,西江航运从此驶入快车道。
据统计,2017年广西内河船闸通过货运量2.23亿吨,近5年年均增长10%以上。船舶周转效率明显提升,2017年,广西全区不同航区往返广东方向的船舶每月运输周转率比2010年至少提升50%,有的甚至提升150%。
船闸“咽喉”压力得到缓解的同时,航道建设持续发力。西江南宁到广州航道等级从Ⅲ级提升到Ⅱ级,红水河航道等级从Ⅵ级提升到Ⅳ级,柳黔江航道等级也从过去的Ⅵ级提升到Ⅳ级,丰水期可以走千吨级船舶。
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水运管理处副处长谢殿武介绍,截至2017年年底,西江黄金水道拥有生产性泊位524个,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154个,内河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1.11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184万标准箱,西江黄金水道港口、航道体系布局逐步完善。
内河航运的发展极大改善了沿江地区的投资环境和交通运输条件,吸引了一大批水泥、建材、电力、制糖等企业沿江布点设厂,沿江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势头不断增强,促进了沿江产业带的形成。
2017年,整个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七市GDP总量占全区GDP的55%左右。孕育着生命和希望的西江,获得时代赋予新的生机和力量,磅礴浩荡,奔腾入海。
水运物流“五位一体” 梯级船闸联合调度
18时26分,长洲水利枢纽三线船闸上左闸室内灯火通明,满载建材的船舶井然有序地等待过闸;梧州港赤水作业码头塔吊林立,从堆场上大量集装箱可窥见日常繁忙的作业景象……这是西江航运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实时显示的场景,大屏幕上还可以看到西江联合调度系统、船舶监控综合信息平台等。
广西在如何利用好高等级航道上也有自己的一套经验。近年来,西江集团按照“五位一体”(枢纽船闸、港口码头、物流商贸园区、新运力、信息化)模式,加快构建西江现代水运物流体系,大大提高了服务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的能力。
西江集团建成了西江航运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包括物流综合信息系统、电子交易系统、电子结算系统、ETC电子收费系统、移动App服务门户5个子系统,整合融入船舶过闸、通航、水文水资源、物流信息以及金融服务信息,实现过闸服务、水运物流服务信息化、智能化。
为解决梯级船闸相互协调不畅、通行效率不高等问题,西江集团对船闸运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整合原贵港分公司、百色分公司和长洲三线、四线船闸管理处的船闸管理资源,成立了专门的船闸运营管理分公司,建立流域梯级统一运营管理平台和专业队伍,并与老口和邕宁航运枢纽船闸、金鸡和西津航运枢纽船闸等船闸业主对接洽谈,推广“三统一分”船闸联合调度管理模式,即统一报到、统一调度、统一信息发布,船闸业主按船闸产权所属各自负责设备的运行、维护。
广西西江船闸运行调度中心于2017年12月在长洲水利枢纽船闸正式投入使用。目前,该调度中心可对西江流域的7个梯级11座船闸进行联合调度,预计今年年底前实现9个梯级13座船闸联合调度和统一管理。
新一代“船载北斗智能终端”为实现西江船闸联合调度提供了坚强技术保障。目前,累计有900余艘船舶安装了“船载北斗智能终端”,实现船舶“水上ETC”智能过闸近3万艘次,大大提高了船舶过闸效率。
抱团发展 功能互补
北部湾畔的防城港码头塔吊林立,不断有巨轮驶入港口。北海港铁山港区吊机不停地将集装箱吊上开往东盟的货船,一片繁忙景象。
北部湾港是我国西南沿海地区的深水良港,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改革开放40年来,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广西,利用沿海的优势大力发展港口和物流,迅速成长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以向海发展为目标和抓手不断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广西沿海港口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功能单一、信息化水平低,岸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过近30年的建设发展,到2005年年末,广西沿海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16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7个,年货物通过能力3123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30万标箱。
长期以来,广西沿海三个港口定位不明晰、不科学,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岸线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突出,港口对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
为进一步发挥北部湾港的“龙头”带动效应,广西于2006年开始探索尝试北部湾港口一体化改革。
2007年2月,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实现沿海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三大港口统一经营。201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港口管理局挂牌成立,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政府的港口行政管理机构收归自治区北部湾港口管理局垂直管理。
在统一经营模式下,三个港区统一船舶生产调度,进一步压缩管理链条,实现了“一港三域”生产指挥监控的统一;统一市场开拓和商务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统一港口生产作业系统,解决了北部湾港一体化指挥调度和数据共享的瓶颈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港口管理局成立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三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四统一”管理模式,港口管理法治化、制度化、规划化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体制机制运行更加高效。
谢殿武表示,一体化改革后,三个港口从以往的各自为政、无序竞争中走出来,实现抱团发展、错位发展,深水航道等级、生产能力、运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取得“1+1+1>3”的良好效果。
出海出边 联通内陆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铁山港公用码头,察看码头运营,听取北部湾港口规划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建设情况介绍。
北部湾港是“一带一路”海陆衔接的重要门户港,广西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积极建设出海出边、联通内陆的大通道。
陈鸿起表示,近年来,广西积极推动海上互联互通,开通了海上客货运“穿梭巴士”,加密海上航线航班,形成内陆腹地走向东南亚、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等地的海上大通道;加快推进防城港40万吨级码头及配套航道、钦州港30万吨级航道、钦州港2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北海港铁山港区航道三期扩建工程等作业区码头及航道等项目;推进海铁联运、港站一体化,建设面向东盟的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截至2018年6月底,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及管理泊位8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61个,年货物吞吐能力2.4亿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468万标箱。港口主营业务形成“一轴两翼”发展布局,集装箱业务以钦州港为中轴,并通过“穿梭巴士”进行三港间干支线集疏,散杂货向防城港、北海港铁山港区集聚。
10月29日,中新互联互通陆海新通道首趟全冷链专列装载了580吨水果、海鲜,由防城港铁路货运站发出,行驶1400公里后到达重庆团结村站。
中新互联互通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形成双向联动,使“一带一路”形成完整的闭合环线,使我国与东南亚、中西亚直至欧洲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北部湾港为陆海联运门户,打造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中新互联互通陆海新通道,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新引擎。目前,经北部湾开行至重庆、兰州、贵阳、成都、昆明等地的班列已经拓展至8条,充分发挥起桥梁作用。
近年来,广西以北部湾港为核心,大力拓展与东盟各国的合作。目前,北部湾港已与7个东盟国家的47个港口建立了国际运输往来,与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1个港口通航,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42条,其中内贸15条、外贸24条、海上穿梭巴士3条,我国内陆腹地以广西北部湾港为枢纽走向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的海上大通道正加速建设。
编辑:吴倩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