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逐梦 踏浪南海 ——海南海事局发展成果综述

2018-12-24 17:18:02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蒋家乐 特约记者 何志成 汪蓓 -标准+

40年风雷激荡,中国依靠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招,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海南,在改革开放时代大潮的影响下,实现了从边陲小岛向国际旅游岛的蜕变,成为当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海南海事便是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厚积薄发、破土而出、一步步成长壮大;随着改革触角的不断深入,海事发展的壮阔画卷再开新局;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海南海事依旧精进不休、求实担当,不断突破自我,彰显新担当,实现新跨越!

三沙海上综合应急演练。

生动实践 海事足迹开拓前行

海南海事犹如春之幼苗,在改革开放雨露的滋润下,自身体量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发展、海事足迹逐渐走向深蓝,逐梦南海。

“1993年,我刚到洋浦港时,只有3个泊位,年货物吞吐量大概40万吨。”海南海事局船舶管理处处长蔡映红回忆起当年在洋浦监督站工作的情景说,“当时,洋浦港刚被划为经济开发区,没有任何产业发展,地面到处是石头,不长庄稼,就连日常饮用水都需要到20公里以外的峨曼镇去运,生存条件异常艰苦。”

20多年后,这座寸草不生的“小石城”摇身一变,成为海南省最重要的航运枢纽港。据统计,2017年,洋浦港年货物吞吐量4700多万吨,占全省港口年货物吞吐量的四分之一,成为海南的一张靓丽名片。

其实,洋浦港仅仅是海南沿海港口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海南航运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全省港口年货物吞吐量由1978年的544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1.85亿吨,海南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

与海南航运经济共经风雨、一起成长壮大的是一支锐意创新、担当作为的水上安全监管保障队伍——海南海事人,他们经历了从海南海上安全监督局到海南水上安全监督局再到海南海事局的体制机制变革。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海南海事监管力量实现了由小到大、监管手段设备实现了从单一到完备的发展过程。”海南海事局副局长吴平生感慨道,“海事执法力量也实现了从原来以港口为中心的‘点’状监管,到不断向深蓝、向南海挺进的跨越。”

据了解,海南海事局管辖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管辖海域面积的三分之二。为此,开拓进取的海南海事人紧随国家战略步伐,奋进前行,逐梦南海,取得了诸多亮眼成绩。每一个海南海事人都倍感自豪,因为这不仅是海事动态执法能力获得巨大提升的体现,更是中国海事在南海发出的嘹亮声音。

2009年,西沙海事局成立;2012年,更名为三沙海事局,海南海事人开始在永兴岛常态化驻守,积极主动服务西南沙海域。同年年底,“中国海事第一船”——“海巡21”轮,正式列编海南海事局。次年1月,“海巡21”轮赴三沙水域执行巡航执法任务,巡航里程约600海里,奠定了南海海事巡航常态化的基础。此后,海南海事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海事号角频频响起。

2013年10月,该局对在南沙永暑礁搁浅的菲律宾籍船“NONAN.2”轮展开海事调查,这是中国海事在南沙群岛首次行使海事调查权;2018年1月1日,一艘机帆船在三角礁搁浅,该局会同中国海警等部门,帮助船舶成功脱离搁浅水域,首次对该海域现场救援方案实施许可,行使了电子审批海事职能;2018年2月15日,该局首次对未经批准擅闯中国西沙内水水域的外国籍船舶实施海事行政处罚,有力维护了国家海洋权益……一次次突破藩篱、先行先试的壮举,让南海水域中国海事的声音更加响亮、中国海事的国际形象更加坚定担当!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海南海事执法能力的日新月异,无不与该局队伍的日益壮大、科技信息设施设备的逐步完善以及监管服务手段的不断变革密切相关。据了解,1984年,海南港务监督局刚成立时,全局有3个科室,1个船队和1个监督站。现在,海南海事局内设18个机关职能处室、2个办事机构、1个后勤管理中心,下设6个分支海事局,9个派出机构。海事执法船艇由仅有2艘引水联检船,发展到目前25艘海事船艇,其中80米级1艘,60米级2艘。

吴平生认为,正是在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的基础上,海南海事才实现了监管力量由小到大、监管方式由点到面的长足发展。一代又一代海南海事人必将扎根于此、立足本职,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贡献更多的海事力量与智慧。

在国内首次开展民用载人潜水器操作员适任考试。

创新突破 海事发展别开生面

新形势下,海南海事定位发展新坐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更新执法服务理念、在国家重大战略中体现海事新作为。创新与突破,让他们行稳致远。

改革开放打破了体制机制的沉疴痼疾,释放了巨大的社会活力。新形势下,海南海事局积极消除体制机制积弊,尝试建立起行之有效、畅通无阻的海事安全服务保障机制,在提升海事工作效率的同时,刷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在历代海南海事人的辛勤付出下,一系列保障辖区水域人安船畅的新机制不断落地。他们通过持续深化琼州海峡两岸海事管理协调机制,保障了每年约1400万旅客的安全;作为全国水上旅游新业态发展的风向标,他们先行先试,创建了“3+3”游艇安全监管模式,探索建立游船“131”安检机制,维护了三亚旅游水域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牵头建立了海南省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机制,全面推广应用海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提升船舶通关效率。

在推进搜救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该局同样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目前,该局成立了省和沿海市县搜救两级共7个海上搜救机构,建立了5大搜救工作制度,与粤、桂、闽建立了华南四省(区)海上搜救联席会议制度。2013年8月,该局参与了由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中华搜救协会和香港海上救援协调中心在海口联合举办的南海联合搜救桌面演练,这是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海上搜救协调部门首次联合举行的南海联合搜救桌面演练;2014年,该局又首次在南海领域开展了海陆空联合巡航执法行动,南海水域的海上搜救安全网更加严密有力。

如果说制度创新推动了海事工作方式的变革,那么,价值理念的更新,则是海事发展的“点火器”。

海南海事局局长吴辉一再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转变工作理念。他认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也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要想实现海事事业与社会巨变、系统大环境的改变同频共振、协同发展,必须转变发展理念。随着法治政府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法治海事建设成了该局转变发展理念、积极服务社会的有力抓手。

“现在海事执法行为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执法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谈到近几年法治海事建设,该局法规规范处处长王仲说。据他回忆,之前一线执法人员登船检查,对于船舶是否违规营运,基本靠“经验”判断。“主观意识、随意性较强,根本原因是没有可依据的、详细的规章制度。”

法,国之权衡,时之准绳。为使基层人员有具体可操作的执法依据,海南海事局细化工作思路与举措,制定了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执法规范。例如,推动海南省人大通过了《海南省海上搜寻救助条例》和《海南经济特区渡口渡船安全管理规定》两部省级立法规范;针对新开发的高端旅游项目,制定了《海南海事局载客潜水器操作员适任考试和发证办法(试行)》和《“寰岛蛟龙”型载客潜水器操作员适任考试大纲》,成为全国首个载客潜水器管理的规范性文件;随着西沙旅游航线的开辟,他们应时出台了《西沙海域海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和《西沙旅游船舶随船监管手册》,为服务西沙旅游业提供坚实保障。

不仅如此,他们还注重规范自身执法行为,制定《海南海事局执法记录仪使用管理规定》,完善《海南海事局海事行政处罚文书制作使用指南》,修订完成《海南海事局海事政务服务指南(2018)》,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监督。在2017年直属海事系统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中,该局取得了现场考评第三的成绩。

近年来,海南发展找准新坐标,定位建设国际旅游岛。海南海事局立足本职、尽职履责,以优质高效的海事服务为辖区水上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年,中央宣布将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海南海事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彰显新作为。今年10月,两天为16艘船舶办结船籍迁转手续,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贡献海事力量;在每年一次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他们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国家领导会晤、火箭发射物资运输、“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和“沃尔沃世界帆船赛”等数十次大型活动中,他们圆满完成任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2018年春运抗雾保运船舶安全检查。

锐意进取 海事力量意气风发

潮起南海,扬帆逐浪。海南海事以人才、科技、文化建设为抓手,让海事发展水平适度领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强自身,展现新时代中国海事新形象。

“1994年,全局持有A类安检员资格证书、能够登外轮开展PSC检查的只有5人,锚地经常停有二三十艘外轮等待检查。人员不足,只能加班加点地工作。”海南海事局人教处处长刘照民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该局人才队伍窘迫情况时说。毫无疑问,要提升海事服务港航经济发展的能力,规模大、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是关键因素。

海南海事局坚持充实总量、盘活存量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引进再培养等方式改善队伍结构,逐步建立起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激励机制。

2011年,白沙门培训基地建成,分类实施全员培训,有效提升了全体职工的基本业务水平;2014年,海口、三亚、洋浦、“海巡21”轮四个实训基地的组建,让一批批专业强、技术精的人员走上工作岗位;拔尖人才库的组建,国内国际海事业务交流的加强,让海南海事更加得心应手地应对港航经济发展新形势;VTS技能比武、岗位练兵、海事大讲坛等活动,大大激发了干部职工进取向上的工作热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过多年的潜心培养,目前,该局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以上人员占总人数的75%,硕士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人员约占总人数10.8%,高学历人才比重较高;船舶安检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全局持有A类、B类、C类安检员资格证书人员共179人,其中持有A类船舶安检员证书44人,为海事事业快速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人才是创新发展之源,科技是强局之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投入,让我局安全监管水平如虎添翼,实现质的飞跃。”吴平生表示。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科室只有两部对讲机,海事安全监管手段匮乏,全靠人员跑现场去看,费时费力,效率不高。”海南海事局科技信息处副处长陈红斌介绍说。2011年,该局积极响应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提出的海事信息化号召,积极推进“智慧海事”建设,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智慧海事基础架构基本形成,构建覆盖日常值班、智能监管、应急搜救、行政执法、规费征稽、船员管理等海事业务的监管服务平台,实现辖区水域交通安全要素动态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综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焕然一新:目前,该局已建成“11站5分中心和1个总中心”的环岛沿海VHF(甚高频)安全通信系统工程,实现了环岛沿海A1海区VHF安全通信的连续覆盖,有效提升遇险呼救和搜救效率;稳步推进渡口渡船监控系统建设;辖区AIS信号基本实现了沿海水域的有效覆盖。借助科技信息化手段,该局辖区水域的水上交通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海南海事局风雨兼程,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科技的推动和人才的支撑,而这背后更有文化的浸润与潜移默化。”海南海事局党组副书记张鹏说。在全局硬件设施设备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他们举文化之旗,建精神家园,提振全局的信心和斗志,用文化“软实力”汇聚起的强大能量同心共谱海南海事新篇章。

为此,该局致力建设具有海南海事特色的文化,以文化凝心聚力,以文化引领发展。2017年,“逐梦南海”文化品牌创建方案正式完成,开启了文化品牌创建的新征程。

“我们要通过文化建设全力培育良好的干事创业人文环境,进一步改进工作观念和工作态度,努力打造‘讲奉献、想干事、会干事、求进取’的海事队伍,真正使干事创业的激情与追求蔚然成风。”吴辉表示。

无论是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信息监管手段应用还是文化铸魂、凝聚人心,最终都拧成了一股绳,那就是海南海事服务地方港航经济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强大合力。未来,海南海事人将继续奋楫逐梦、踏浪南海,续写出更加辉煌多彩的海事篇章!

□手记

先行先试 担当作为

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蜕变成长是海南海事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海南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成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海南海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对标南海开发开放和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新格局,积极谋划发展新思路,探索发展新路径,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发展新理念和新举措。围绕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明确了坚持安全底线,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开放交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打造外向型、法治型、服务型海事,实现海事管理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支持海南特色新兴产业发展。

围绕着南海开发开放,海南海事坚持问题导向,以全面履职和维护南海权益为目标,以民事运输船舶监管、通航环境与航行安全信息服务为核心,以队伍建设和制度创建为抓手,以信息技术和基建装备为依托,创新海事监管模式和手段,构建南海海事监管新格局,为海洋强国战略注入海事力量。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蹄疾步稳的海南海事人将不忘初心,在南海之上彰显海事担当,将南海水域打造成安全之海、清洁之海、合作之海。(蒋家乐)

图片由 海南海事局 提供

编辑:吴倩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