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风化人 润物无声

——福建海事文化强基工程助推“一流海事”建设

2018-12-25 10:35:37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记者 吴楠 特约记者 李鑫 -标准+

随着我国航行海船进出港签证制改为报告制,海事系统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福建海事局直面挑战,勇于改革,积极转变海事监管执法模式,推进基层综合执法改革,通过现场执法力量“动起来、沉下去”,提高强度、靠前监管,保障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建省平潭综合试验区、福州新区……多项政策助推福建打造海洋强省,游艇经济、邮轮母港、海洋旅游、海上风电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对海事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在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简政放权持续深入的同时,行政问责、行政追责力度不断加大,基层执法人员既容易出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不作为思想,又面临着日益增加的执法、廉政风险。

厦门海事局“博士工作室”成员在“福海书舟”职工书屋里学习研讨。 福建海事局 供图

一时间,人心浮动。执法畏难情绪在基层海事队伍里滋生,工作执行力跟以前相比打了折扣,主动加班钻研业务的人少了,有辞职和调动想法的人多了……如果放任不管,将严重影响福建海事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海事队伍,而思想稳定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如何凝聚人心、提振精神,有效化解基层职工可能出现的思想上的波动,福建海事局党组提出破题思路——文化引领!福建海事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增福介绍说,近年来实施的文化强基工程,就是要立足基层海事工作实际,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载体,将文化工作真正做到职工心坎上,引导干部职工融入文化建设,融入事业发展,将注意力聚焦到海事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进步上来,用文化建设引领思想建设,激发干部职工对海事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凝聚向心力,鼓足精气神,为打造“一流海事机构”而共同奋斗。

凝聚向心力 鼓足精气神

薛亮,福鼎海事处一名普通的现场执法人员。福鼎是福建最北边的城市,福鼎海事处距离市区有120公里路程。业余时间,薛亮和年轻的单身同事大多是在单位宿舍内度过的。“平时工作很紧张,简单的一次巡航便要五六个小时。我们这些单身汉都是以处为家。”薛亮笑着说,“今年,宣教中心建成了,感觉我们的大家庭更温暖了,满满的获得感!”

随着文化强基工程渐次落地,为薛亮这样的年轻海事人扎根基层、安心工作、幸福生活带了更多的保障。薛亮口中的宣教中心,便是强基工程中一个重要成果。

据了解,多媒体宣教中心集视频会议、线上教育、内部学习研讨、水上交通安全知识教育以及影院、高清电视等职工活动功能于一体,成为文化建设的最新载体。今年以来,福建海事局已在7个地处偏僻的海事处完成了试点建设,福鼎海事处也成为全局首个受益的基层海事处。

薛亮说:“自从宣教中心建成后,我们已经利用中心通过观看交流视频的方式开展了多次业务学习,实现了网上直接与专家进行业务交流,收看上级组织的辅导讲座。海事处还邀请了辖区内施工作业船员来观看水上安全宣教片,宣传海事监管的政策法规和专项治理工作要求,这种直观、生动的方式让相对人更加容易接受。业余时间,大家还可以在中心组织一些观影和文艺活动,为繁忙的工作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同样值得期待的,还有“福海书舟”职工书屋和海事书角的建设。2018年,福建海事局在两级机关、基层海事处以及一些海巡基地建成了42座统一建设规范、统一视觉形象方案的职工书屋,积极争取地方文化建设主管部门、省市图书馆以及社会图书公益机构支持,筹措实体书和电子书等图书资源,帮助基层单位完善阅读硬件设施配备,为干部职工开展业务学习、读书沙龙、交流讨论提供便利的场所,进一步浓厚了“全民读书、书香海事”的文化氛围。此外,福建海事局在各海事处政务大厅开设了“海事书角”,向行政相对人免费开放,让广大航运从业人员共享读书的乐趣,让福建海事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广大相对人。

福建海事局还结合时代主题和海事行业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他们建设文化展厅,宣传航海文化;利用新媒体阵地开展“书香海事”读书荐书、“家书—温暖的记忆”等特色实践活动,滋润福建海事人的心灵;举办文化展演活动,结合日常工作内容,通过情景剧、音乐快板、小品等节目形式,展现福建海事人全面履职、勇担重担,用智慧和行动践行海事核心价值追求……

文化强基工程使大家多了积极面对工作困难的勇气,增强了干事创业的决心,优化了服务监管举措,提升了海事监管的成效。在今年开展非法采运砂船整治活动中,共查处各类违法内河船、采运砂船478艘,行政强制扣押57艘,共处罚金1564万元,向公安机关移送29人,净化了辖区通航环境和通航秩序;强化了航运公司日常监督检查,今年以来共开展公司日常监督检查908次,同比增长65.7%;发现安全管理隐患1888个,同比增长57.6%,实施航运公司安全约谈27次;在直属海事系统中率先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的全局应用,做到船舶进出口岸查验“一次申报、信息共享、并联办理、一次放行”,实现船舶通关从原来往返2次3个小时到现在“一趟不用跑、全程无纸、秒进秒出”。

追求卓越 品牌创建展特色

在福建海事局,文化建设打出了组合拳。厦门海事局、福州海事局、泉州海事局等分支机构结合各自实际,从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廉政文化等不同角度切入,打造了“海峡卫士”“海峡蓝盾”“i海”等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福建海事文化建设的内涵。

福州地处海峡西岸,福州海事局挖掘马尾船政文化精神内涵,提炼出“海峡蓝盾”文化品牌以及“畅安马江”“新港卫士”“江海卫士”“正规正轨”“铿锵海事”五大基层文化品牌,形成了金字塔型海事文化体系框架。

其中“江海卫士”是连江海事处的文化品牌。连江海事处处长程明辉介绍说,“江”,代表连江地名,体现了辖区闽江的属性。“海”,意为大海、海事、海峡。“江”与“海”相连,彰显连江独特的辖区地域特色。卫士,又称安全卫士,是守护一方的勇士。

连江海事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福州绕城高速长门特大桥项目部书记告诉记者,大桥经历36次钢箱梁吊装,每次都需要海事人通过封航进行海上交通管控,他们总是第一个到达工程水域开展值守,确保了大桥建设期间水上交通零事故。为了缓解封航对周边群众带来的不便,海事处积极开展宣传并协调工地派车解决群众出行难题,为工程赢得群众谅解、打造和谐工地献智出力,不愧“江海卫士”的光荣称号!

如今,一个个品牌的创建,如同一个个文化堡垒,让海事人有了归属感,更让他们坚定了事业的意义,更坚定了从事海事现代化治理的决心!三年来,福建海事人安全保障172万艘次船舶进出港、运送旅客游客1.31亿人次,其中台湾海峡两岸直航船舶6.19万艘次、旅客505万人次;有效组织369次搜救行动,救助船舶345艘次、人员2751人;成功防抗“苏迪罗”“鲇鱼”“莫兰蒂”等多个超强台风,向公众树立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海事形象。

培育一种向上的文化

种下一粒安全的种子

2015年开始,福建海事系统层层发动,引导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广泛寻找职工身边的典型,努力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开启了“最美福建海事人”评选活动。

福建海事局纪检组长陈凯介绍说,活动注重推选长期投身海事工作第一线,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点战略和重点工程建设、两岸交流合作以及海事管理体制改革等福建海事创新工作、特色工作中事迹感人的干部职工。

在“最美海事人”中,他们有的来自执法一线,是文明执法的代表;有的战惊涛搏风斗浪,在沧海横流中尽显英雄本色;有的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始终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的多年资助贫困学子,用行动守住心灵的阵地……福建海事局秀屿港海事处工作人员王方告诉记者,虽然第一届”最美海事人”的评选已经过去两年,但是他们每个人的感人事迹至今还在深深影响着自己,身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会时常将他们作为对标的标准。

成风化人,汇聚起一股强大的能量。福建海事局文化建设在对内化人的同时,还将目光聚焦到社会,积极打造“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福建样板”,举办公益性航海夏令营,让孩子们真正走出校园、走进航海、了解海事、牢记安全,种下一粒安全的种子,收获满满的安全果实。

2018年福建省小学生航海夏令营活动中,来自全省各地临海、临江和库区涉水涉渡小学的36名小学生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后,参加了此次活动。

夏令营的各项活动经过了周密的策划和部署。有动人心魄的遇险人员演练,有为小学生营员们量身定制了水上安全乘船、防溺水技能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现场教学和体验操作课程。一名参训小学生说:“通过夏令营,我们不光学到了水上安全知识,我们还要将掌握的安全技能教给身边的人!”

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如同一粒种子,悄无声息地发芽,总有一日,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编辑:郭琪

审核: